行測考試片段閱讀試題精講

  片段閱讀是公務員行測考試言語理解題中的題型,為了幫助大家提高行測片段閱讀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考生考前練習。

  行測考試片段閱讀試題:

  1.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相似的經驗知識曾產生了相似的理論洞察力,比如亞里士多德和《墨經》對槓桿原理的認識。但是,古希臘的初始力學理論很快發展成理論知識的綜合體,而中國墨家的力學傳統在戰國之後就中斷了。不擅長觀察、認識物體運動並形成系統的理論,這是中國古代科學傳統中一個明顯的“軟肋”。相比之下,中國人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建樹更加突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特點

  B.中國古代科學傳統中斷的原因

  C.古代中國對於力學最初的研究不遜於古希臘

  D.力學理論的不完備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弱點

  2.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標。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與土地面積的一般數量關係,不能體現單位面積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體現人口與實際供養它的土地面積的關係。為了彌補這些缺陷,出現了一些新的補充性密度指標,如生理密度、農業密度等,而以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稱為人口的數學密度。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人口密度含義演變的原因 B.補充性密度指標的產生過程

  C.人口密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D.土地面積和人口成分的關係

  3.當年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雖然只有8個月的時間,卻不怕費力,大力興辦州學,捐出所有的俸銀,用作辦學費用,並積極推廣唐朝的普通話,“以正音為潮人誨”。8個月後,韓愈就調離了潮州,幾乎沒有什麼“政績”可言,然而他給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到南宋時,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濱鄒魯”的美譽。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語言規範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B.潮州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C.文化建設對城市有深刻的影響 D.評價官員不應只看短期的政績

  4.現代社會中,人們是在相對統一的時間裡進行交往活動,這有利於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推動社會發展。但全社會的“步調一致”容易導致交通的堵塞,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從另一方面來看,人們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求,又對作息時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作息時間不統一,也會給人們的交往、社會的發展帶來一定障礙。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作息時間應在統一與差異中尋找平衡 B.小問題可能會引起社會發展中的大矛盾

  C.調整作息時間是解決交通堵塞的有效措施 D.作息時間需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調整

  5.毫無疑問,電視節目主持人是當今社會頗具影響力的人群之一。藉助大眾傳媒的影響,主持人成為公眾人物。他們的角色因此不同於普通人,而是集社會角色、媒介角色及個人角色於一體的特殊角色。選擇了這一職業,不僅僅意味著選擇了鮮花和掌聲,財富和榮耀,更意味著選擇了媒體和社會必然賦予他們的責任。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大眾傳媒的發展使主持人具備特殊的影響力

  B.主持人作為公眾人物發揮著特殊的社會作用

  C.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主持人所應肩負的責任

  D.主持人應藉助傳媒的影響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行測考試片段閱讀試題答案精講:

  1.【解析】A。

  B、C、D三項都是對全文的斷章取義,概括不全面;事實上,從全文來看,作者是本著客觀的態度,從正、反兩面講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特點,因此A項符合句意。

  2.【解析】A。

  從“人口密度”到“人口的數學密度”,其實是“人口密度”這一概念從粗劃分到細劃分的演變過程。B項所表達的意思是對原文的斷章取義,因此首先排除。C項所提到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原文中根本沒有體現,因此排除。D項偷換概念,是對作者意圖的曲解。A項是對文意的概括,為正確選項。

  3.【解析】C。

  文段講述了“韓愈造福潮州”的故事,其實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文化建設對城市有深刻的影響,即C項所述內容。而B、D項都是原文的字面意思。A項只是就原文中“推廣唐朝的普通話”所作的一個推斷,顯然片面。

  4.【解析】A。

  文段從結構上看可分為並列的兩層意思,前半部分強調時間的統一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後半部分提到時間不統一也會給人們的交往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一定障礙。所以綜合來看,文段意在強調作息時間應在統一與差異中尋找平衡,因此A項符合題意。

  5.【解析】C。

  文段的主體是在談節目主持人,後面用一個遞進複句強調選擇這一職業意味著選擇了媒體和社會必然賦予他們的責任。文段強調的是遞進之後的這層意思,因此C項符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