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商品糧基地即“糧食生產基地”。歷來以產糧為主,糧食商品率較高,能穩定地提供大量餘糧的農業生產地區。一般具有較好的糧食生產條件和基礎,有較高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和較大的糧食增產潛力。

  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商品糧基地具備條件

  ①糧食生產條件較好,高產穩產農田比重較大,餘糧較多;

  ②人均佔有糧食數量多,商品率高,增產潛力大,且投資少而見效快的地區;

  ③糧食生產集中連片,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基本類似,便於統一規劃、建設和佈局生產;

  ④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糧食生產用地與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生產用地矛盾不大,交通運輸方便。

  按糧食產品供應範圍及其重要性,商品糧基地大致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在中國,前者如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鬆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後者如遼寧盤錦墾區,內蒙古的大青山南北,河北石家莊地區,山西汾河谷地,山東膠東地區,河南豫北平原,江蘇的裡下河地區,浙江金衢盆地,安徽皖中平原,福建的建陽和龍溪地區,湖北的襄北地區,湖南的湘南地區,廣西的南寧、欽州地區,雲南中部壩子,四川的長江谷地,陝西關中盆地,漢中盆地,青海的湟水谷地,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河套平原,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麓平原,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等。

  第一類

  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

  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

  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鬆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佔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裡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裡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類

  是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內蒙古和寧夏河套地區三片。這裡深處內陸,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氣候乾旱,作物生長季也短,一年僅可一熟。寧夏河套地區糧食單產水平較高,每公頃可產糧3750千克左右,糧食商品率為20%;內蒙古河套地區土地雖較多,但勞力不足,耕作粗放,土壤鹽漬化和風沙危害較重,糧食生產水平較低,商品率約22%。今後,這些地區應興修水利,改造鹽鹼地,擴大灌溉面積,糧食增產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