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人物生平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學史,常苦讀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閣中書舍人候補,內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祕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的腐敗;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裡東側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並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後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1]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聖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築堤治水。他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並在《默觚》中發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淨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知州,公餘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後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的清史文載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閱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帥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復,四座皆屈。嘗謂河宜改復北行故道,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河果北流。又作《籌鹺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