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說了什麼

  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派的“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孟子的政治核心理論是以王道治國,但究其本質,還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孟子見梁惠王一共有五次,兩人之間進行五次談話,談話的內容都是針對梁惠王的舉政措施,孟子提出施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第一次,梁惠王見到孟子不遠千里來到樑國,就問孟子說:老夫子,你這麼大老遠的跑來樑國,一定是要對我們樑國提出一些有利的見解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你為什麼非要說“利”呢?我們還是來說說仁義吧。像大王你這樣的人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而士大夫又說“怎樣使我的家族有利”,普通百姓又說“怎樣使我們自己有利”。就這樣,人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傾軋,把國家陷於危難之中。比如國家有一萬輛戰車,弒君者,一定是其中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大夫,國家有一千輛戰車,弒君者,一定是其中擁有一百輛戰車的大夫。這些弒君者,他們在國家中擁有的很多了。但他們都是以利益為先,所以才會作出弒君的事情。如果以仁義為先,他們就不會這麼做。所以說,大王儘可以說仁義,不要說利益啊。

  第二次,孟子再見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在池塘旁玩,他指著那些鴻雁麋鹿問:你們這樣的聖人對此也會感到開心嗎?

  孟子說:這是賢人才能感到的快樂,不賢的人哪怕擁有奇珍異獸,也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比如說吧,《詩經》上說,文王要建築靈臺,老百姓都踴躍來幫他建造,沒多久就造好了,當文王去巡遊的時候,看到這些由老百姓心甘情願為他建造起來的東西而感到高興。又如《湯誓》上老百姓指著太陽罵夏桀王說,你這個太陽怎麼還不滅亡,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像他這樣的人,就算擁有得再多,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第三次,梁惠王說,我對國家也算盡心盡力了,哪裡有災荒,我都去賑濟,為什麼我國的人口還是沒有增長趨勢

  孟子說:我來舉個例子吧,打仗的時候,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那逃了五十步的人可以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嗎?

  梁惠王說:這肯定不可以。他們都是逃跑行為啊。

  孟子說:既然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你國家的人口比別的國家多了。想要國家的人口比別的國家多,首先你得保證讓你的老百姓都有飯吃,有衣服穿。現在你的國家,豬狗都吃著人吃的東西,路上卻有餓死的人,你卻不設法改變這種現狀。百姓死了,你就說這不是你的責任,是年庚不好。就好比你拿刀殺人,把人殺了,你說這不是你的責任,是刀的責任。如果你不怪罪年庚不好,在國內施行仁政,百姓自然都會投奔到你的國家裡來了。

  第四次,應該是緊接著第三次的談話。梁惠王問:那我要怎麼做呢?

  孟子說:用木棒殺人和用到殺人有區別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

  孟子又問:那用刀殺人和用嚴苛的政治殺人,有區別嗎?

  梁惠王還是回答沒有

  孟子說,這就對了。你的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但是路上卻有老百姓餓死的屍體,這就好像你帶著野獸來吃人啊。你這樣,怎麼能算是一個好的國君呢?孔子說,用人偶陪葬的人,都會斷子絕孫。這樣尚且不可,何況像你這樣置老百姓於死地的人呢?

  第五次,梁惠王說,我們本來很強大,沒有國家可以打敗我們。可是為什麼到了我的手裡,到處打敗仗呢?

  孟子說,如果大王你施行仁政,那麼百里的小國都可以取得天下。你只要讓人民安居樂業,不要讓他們居無定所,古語說,仁者無敵,請你不要懷疑這句話的道理就行了。

  孟子的故事

  孟子這個名字在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其仁義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偉大的聖人,一生在他的身上發生過很多不平凡的故事,當然最先令我們想到的,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這也是對孟子後來成就有深遠意義的一個故事。

  孟母三遷是關於對孩子教育的一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對孟子的學業的重視,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為孟子提供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的事情,並對孟子嚴格的要求。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講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禮儀的故事,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家人都要講基本的禮儀;還有斷織喻學的故事典故,主要講得內容就是對自己的學業一定要持之以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的故事,這個斷織喻學的故事對孟子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於孟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殺豚不欺子,孟子少時誦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典故,還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語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來教育我們後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