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其後世影響至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治理沫水

  李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專家。他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人,有關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蹟等詳情,由於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無從知曉。現在能見到的,只在《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中略有記載。根據記載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時***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為蜀郡守。據說他“能知天文地理”,極有學識與才能。他到任以後所做的實事都與治水有關,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都大力發展經濟,而興修水利就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許多國家在當時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湧現出了一批著名的水利專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後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這是岷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蒙山,因為江中有一個大礁離碓***亦名離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嚴重地影響了舟船的航行。李冰主持將離碓鑿除後,使得航道暢通無阻,極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興建都江堰

  設計、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對子孫後代的偉大科學貢獻。與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顯然要複雜得多而其地位與價值也高得多。都江堰歷史上曾先後被稱為浙棚、浙堰、金堤、都安大堰等,唐代稱“楗尾堰”,到宋代才有了“都江堰”的名稱。

  都江堰是岷江中游的一項大工程。岷江從岷山發源,一路急流而下,到灌縣地域又進人了平川地界。這裡地形複雜,加之泥沙淤積,使得航行十分困難,而且江水在洪水季節常常氾濫。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西邊遭受洪水肆虐的時候,東邊卻因缺水而受旱災之苦。

  李冰到任以後,聽到了大量的民眾呼聲,親臨實地考察後不久就開始實施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近現代的人們所見到的都江堰工程,從上游數起,主要有百丈堤、都江魚嘴、內外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魚嘴、飛沙堰與寶瓶口。現在可以肯定這3項主要工程都是李冰所主持修築的。

  都江魚嘴,又名分水魚嘴,是人工築起的一條縱向的大堰,因為頭部像魚頭,所以稱為“魚嘴”。又因為它的作用在於把上游流下來的江水分為內、外兩股***堤左西面的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東面的為內江,是灌溉東面田地的總渠***,所以稱為“分水魚嘴”。

  在修築這條分水堤堰的時候,開始採用向江心拋擲石塊的辦法,但由於江流過急而始終沒有成功。後改用竹子編成的長10米、寬0.6米的特大竹籠裝滿大塊的卵石沉人江底,才終於築成了這條大堤堰。這條分水堤堰,也就是《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所記載的“壅江作堋”的“堋”。這個分水魚嘴和靈渠上的鏵嘴、沱江官渠的平水樑很相似,它們之間究竟是否存在承繼或學習啟迪的關係,是許多專業學者們仍在繼續深入研究的。

  分水魚嘴築成以後,使得岷江水得以分流,既可以使幹流外江的水量不致太大,從而大大降低了洪水季節氾濫成災的概率,同時又使東面內江能灌溉灌縣的田地,免除了灌縣旱災的產生。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佔4成,內江佔6成,為了避免洪水季節內江也產生澇災,又修築了飛沙堰。

  飛沙堰的修築方法與魚嘴分水堰相同,也是用特大竹箱裝滿卵石而堆築成功的。這條堰的難點與關鍵,在於它的高度必須正好適宜,才能使內江的水位在達到一定高度後,江水會漫過堤堰而流人外江。在內江水位過高、水量特大、水速過急時,更會把堤堰沖垮,內江的水直洩外江,更可以確保內江整個灌區的安全。這條堤堰所以取名為飛沙堰,還因為它與寶瓶口配合,能產生排沙作用。

  分水魚嘴與飛沙堰所採用的竹籠填石法,是一個既簡便又高效的創新,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費用低廉,實用高效。在建築學上,人們對此有十六字的高度評價——重而不陷、擊而不反、硬而不剛、散而不亂。如此高明的創造,是否為李冰首創,目前還未能肯定,但就目前所知在李冰之前還從沒發現,所以很可能是李冰發明並在如此大型的工程中予以使用的,但也很可能是他吸取了民間的或前人的經驗而加以發展的。

  寶瓶口工程,實際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礙江水東流的玉壘山劈開。這項工程開始也不怎麼順利,工程進度很慢。後來,李冰在富有經驗的民工們的建議下,採用了火燒山岩、讓巖山爆裂的方法,使得工程進度加快,最終把工壘山劈開了20米左右寬的大口。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就命名為寶瓶口。把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聯合起來,就使得岷江在這裡成功地實現了分流,也就實現了既消除西面水患、又消除東面旱災的缺陷,一舉兩得,功德無量。

  石人鎮江

  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還刻了3個石人,設定在“玉女房下白沙郵”***在都江堰工程區域中***。如果水位淺到石人的腳部,用於灌溉的水量就有可能不足,也就預示著會發生旱災;如果水位升到石人的肩部,就表示水量已經過多,也就預示著會發生洪災。這個以足、肩作為水量不足與過多的標誌,是在長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籍記載為“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1974年、1975年,在外江的金剛堤、安瀾索橋一帶出土了東漢時期刻鑿的二尊李冰石像。一尊題字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鎮***水萬世焉”;一尊題字已模糊而不可辨。這很可能是仿照李冰所立石人而制,既可紀念李冰,又可以作水位衡量的標誌。出土的李冰像高達2.9米,摺合古尺在一丈有餘, 這個高度很可能是兼有水位標示作用的。

  “深淘灘,低作堰”

  相傳李冰還製作過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每年治理時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當時李冰所定的歲修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也就是說每年淘挖江底淤積的泥沙要深,可以使江水水量有適當的保證;飛沙堰的堤堰不能築得較高,以免影響內江江水的外溢與洩洪,可以保證內江不發生洪災。李冰所制定的這六字要訣,後人極為重視。在內江東岸修築的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石壁上,就赫然刻著六字要訣與解釋這六字要訣的治水三字經。

  在《華陽國志·蜀志》與《水經注·江水》等文獻典籍中,還記載著李冰父子治理過管江、汶井江、洛水、綿水,以及建索橋、穿鹽井等事蹟。這些傳說中難免有附會依託的成分,很難全部相信。但這些傳說的產生,也正是因為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而享有了極高的聲譽,後人才會把蜀地的諸多水利工程與善事都歸到李冰父子的名下,這也反映出了李冰父子在歷史上的地位與盛名。

  以今天的科學水平來回顧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仍然可以看到這個工程從規劃、施工到最終的效果都是十分科學和正確的。因此,這項工程能夠成功地控制內、外江水量,解決西澇東旱的弊病,把原來的災害地區變成“天府”糧倉。如果以現代的科技水平來從事這項工程,可能在施工手段、裝置材料、工程進度上有所提高,而就最終的效果來說,則差距並不很大。因此,我們不得不由衷地對2000多年前這項傑出的工程與工程的主持人李冰表示欽佩。

  歷史名人李冰簡介: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他也修築了一條連線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區派出所與雲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代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絡。 李冰,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在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絡。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