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李廣的人物生平

  飛李廣***?-公元前119年***,西漢著名將領,追尊懷柔伯。元光六年***前129年***,飛李廣任驍騎,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假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將門出身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老家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

  才氣無雙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樑王授下授給他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漢景帝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裡。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幹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佈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

  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裡,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出任衛尉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后元三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侯,李廣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命。我的軍隊雖軍務繁忙,但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李廣、程不識都是漢朝邊郡名將,但匈奴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漢武帝聽從王恢之言,在馬邑伏重兵意圖圍殲匈奴,但因單于生疑退兵而作罷。李廣馬邑之戰時是驍騎,屬護軍,因此無功而返。

  屢戰敗北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遣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入侵的匈奴軍。單于素聞李廣有才,下令說:“俘獲李廣定要活著送來。”匈奴騎兵俘虜李廣時李廣正生病受傷,就把他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裡躺著。走了十多裡李廣裝著死去,他斜眼看到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

  匈奴出動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邊逃邊用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得以逃脫,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之後,李廣在家閒居數年,有此與灌強一起隱居藍田,常到南山打獵,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隨從外出,和別人在田間飲酒。歸來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他們通行。李廣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廷尉說:“現任尚且不許通行,何況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並打敗鎮守漁陽的韓安國,韓安國調右北平。於是漢武帝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軍中就把他殺了。李廣駐守右北平後,匈奴人敬畏李廣的威名,幾年內沒有騷擾遼西地區。沒過多久,石建去世,於是皇上召李廣接替石建任郎中令。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廣又受任後,隨大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敵首級符合定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兩條路行軍幾百裡,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很害怕,李廣派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率自己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報告李廣說:“匈奴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佈成圓形兵陣,面朝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用大黃弩弓射匈奴副將,殺死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整頓部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援軍趕到,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不能去追擊。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期限,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迷道自盡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自漢朝攻匈奴以來,我沒一次不參加,可各部隊校尉以下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軍功幾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別人差,但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說:“回想一下,曾有過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一天把他們殺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不能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

  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李廣就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大卻命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至今才得到與匈奴對陣的一次機會,我願做前鋒,先與單于決戰。”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當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隨衛青出征,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對他說:“趕快到右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衛青告辭就啟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能活捉單于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遇到李廣與趙食其領。李廣謁見大後回自己軍中。

  衛青派長史送給李廣乾糧和酒,順便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衛青要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軍情。李廣沒有回答。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

  李廣說:“校尉們無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現親自到大幕府去受審對質。”到大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出徵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認識李廣否,不論老少都為之落淚。

  李廣死時,他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經過世,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當時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戰功被封為關內侯,聽說父親死訊,認為是衛青陷害李廣,因此鬧事打傷衛青。衛青本人並不追問李敢,但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不能接受部屬毆打自己舅舅,後來借甘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

  李廣的孫子李陵,少年因才能出眾而受到漢武帝賞識。後來不願隨李廣利部下效命,自薦以五千步兵出擊匈奴,但是身陷重圍兵敗投降。漢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後族滅李家,李氏從此衰敗,隴西人士皆以李氏為恥。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馮唐以孝行著稱於時,被舉薦做了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郎官是漢代的初級官吏,職責是擔任皇宮侍衛,幹這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作郎官時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車經過馮唐任職的官署,問馮唐說:老人家怎麼還在做郎官?家在哪裡?馮唐說是代郡人。漢文帝曾經做過代王,就說:“我在代郡時,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和我談到趙將李齊的才能,講述了他在鉅鹿城下作戰的情形。現在我每次吃飯時,心裡總會想起鉅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家知道這個人嗎?”馮唐回答說:“他尚且比不上廉頗、李牧的指揮才能。”漢文帝說:“憑什麼這樣說呢?”馮唐說:“我的祖父在趙國時,擔任過統率士兵的職務,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親從前做過代相,和趙將李齊也過從甚密,所以能知道他們的為人。”漢文帝聽完馮唐的述說,很高興,拍著大腿說:“我偏偏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如果有這樣的將領,我難道還憂慮匈奴嗎?”馮唐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很不高興,回到宮裡,越想越窩火,又召見馮唐,責備他說:“你為什麼當眾侮辱我?難道就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

  漢文帝還真是個有道明君,又一次詢問馮唐:“您怎麼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呢?”馮唐回答說:“我聽說古時候君王派遣時,跪下來推著車轂說,國門以內的事我決斷,國門以外的事,由裁定。所有軍隊中因功封爵獎賞的事,都由在外決定,歸來再奏報朝廷。這不是虛誇之言呀。我的祖父說,李牧在趙國邊境統率軍隊時,把徵收的稅金自行用來犒賞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揮才智。北面驅逐單于,大破東胡,消滅澹林,在西面抑制強秦,在南面支援韓魏。在這時,趙國幾乎成為霸主。後來恰逢趙王遷即位,他的母親是賣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聽信郭開的讒言,最終殺了李牧,讓顏聚取代他。因此軍潰兵敗,被秦人俘虜消滅。如今我聽說魏尚做雲中郡郡守,他把邊地的稅金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五天殺一次牛,宴請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雲中郡的邊關要塞。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軍隊出擊,殺死很多敵軍。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從村野來參軍,哪裡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們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戰,殺敵捕俘,到幕府報功,現在,他們只是因為錯報多殺敵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給法官,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聽了很高興,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他擔任雲中郡郡守,而任命馮唐作車騎都尉,掌管和各郡國的車戰之士。

  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