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博物館簡介

  閔行區博物館,位於上海地鐵莘莊站,莘建東路255號5樓,面積4200平方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閔行博物館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閔行博物館介紹

  閔行博物館位於上海莘莊地鐵文化廣場內,於2002年12月建成。館內設《崛起的新城——閔行區發展成就展》,目前,有三個基本陳列館:《馬橋古文化陳列館》、《中國民族樂器陳列館》和《崛起的新城——閔行區發展成就展》,是一個頗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閔行博物館的建成,為發展先進文化,推動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博物館面積4200平方米,收藏有出土古文物700多件,涉及50多個少數民族的300多件民族樂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博物館對全市市民免費開放,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各類儀式活動免費提供活動場所和幫助。

  閔行博物館特點

  坐落在莘莊地鐵站,設立馬橋古文化、中國民族樂器和崛起的新城———閔行十年發展成就展三個展館。走進馬橋古文化陳列館,蘆葦、小舟和濤聲把人們帶回5500年前馬橋先民的生活年代,這裡有200多件源自馬橋文化遺址的陶器、石器、骨器;灶坑、窯穴、水井和少量青銅生產、生活工具。民族樂器陳列館,則有著100多類300餘件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擁有者的民族樂器。在“崛起的新城”展館中,點選“十年成就”查詢系統和滾動顯示屏,能看到一系列資料、百餘幅照片,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新閔行的新成就。

  閔行博物館介紹三個基本陳列館

  進去首先看到的就是“永遠的航天精神”展覽。大約每每臨時展覽都佈局在這樣一個L型的展廳中。L所抱著的有三處展示廳,包括“馬橋古文化展”和“閔行的發展規劃展”、“民族樂器展”。這些屬於長效展覽,展廳的佈置可以一勞永逸的——只有閔行發展大概會不時根據政府的規劃作些增刪。

  I.“永遠的航天精神”展

  如同其他紅色之旅一樣,展票呈大紅底色,用白色大字寫著主題、主辦和承辦單位、及展示時間和地點。

  1956年10月8日,我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式起步。2006年的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走過50年奮鬥歷程的紀念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當年10月12日釋出了《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提出中國航天事業未來五年的八大發展目標和十二項主要任務。如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等。

  今年閔行區慶祝建區15週年,策劃了此項大型活動。5月21日,由中共閔行區委宣傳部、上海航天局黨委宣傳部、閔行區文廣局等聯合,舉辦了“永遠的航天精神”展,免費向公眾開放。展覽由前言、航天事業的激情歲月、航天發展的力量之源、航天精神的傳承發展、後記等五部分組成,通過130多幅珍貴照片、史料及100多件實物,生動介紹了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過的五十年不平凡歷程,謳歌了航天工作者可歌可泣的事蹟,展現了由此產生的三大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但除了多媒體電腦互動外,像參觀者體驗基地起火引爆的真實感覺、航天服試穿拍照、氣象衛星的工作場景等,都沒有看到,無從去過“航天迷之癮”。

  II.馬橋古文化陳列館

  這個陳列館陳列的是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戰國至唐宋元時期的文化遺存,共有200餘件出自馬橋遺址的文物,是1959年出土的。

  展廳中有一個形象的馬橋遺址模型,它呈帶狀分佈格局,縱貫於一道貝殼砂堤之上。形成於5500年前的砂堤,是長江帶來的泥沙和海潮帶來的貝殼砂共同沉積作用的結果。這個時期的馬橋村落順堤而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橘紅色射燈的照耀下,白色的海灘砂堤、浩瀚的大海、海灣逐漸演變而成的瀉湖格外醒目,簡陋的草屋、飽經風霜的灌木叢、勞作的村民等造型栩栩如生——4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就繁衍、生息於斯。

  各種文物中,以陶瓷為多。很多陶器用現代審美觀去看還很粗糙,沒有什麼豐富的色彩,圖案也很簡單;但從遠古的角度看,則有所不同。如果沒有文字的提示說明,一般人很難發覺這些鴨型壺、戳印雲雷紋、三足盤等精美瓷器是馬橋文化的傑作。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陶角爪、三足盤都是中原地區文化的代表陶器,而鴨型壺則多見於夏文化。青綠釉、黑釉瓷器等圖象算得精美,顏色也較鮮豔,顯示馬橋文化處於技術創新的轉變時期。據對發掘出來的硬陶測試,估計燒成溫度高達1100℃左右,從而證實馬橋遺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出產地之一。

  今天因為是週五,人本來就不多,又大多是衝著第一個展覽來的,因此,展室裡沒幾個人。加上展室環境的燈光特別暗,空調又打得特別足,絲絲涼風吹來,有些陰森的感覺。

  與此古文化展相鄰的是新城展覽區,那裡燈光比較明亮,裡面有閔行的發展規劃和許多模型,可能對閔行區的觀眾更有吸引力吧,我們因為時間不允許,就沒好好看。

  III.中國民族樂器博物館

  閔行博物館

  據說這是國內展品最為豐富、規模最大、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博物館。該館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1981年創意籌建的,1986年10月正式開館。該廠原來就在莘莊,老鎮改造時該館面臨搬遷難題,閔行區領導聞訊來了興趣,便將這些民族樂器挖掘出來,大約在2003年將之移師閔行區博物館,專門設館陳列,使這一文化奇葩大放異彩。

  展廳中陳列著一件件造型各異、年代不同的民族樂器,有各種笛、簫、笳、笙、壎、阮、琵琶、古箏、古琴、鑼、鼓、編鐘等等,還有很多都叫不出名字的古樂器。展示廳的佈置很有歷史感,走過一件件展品,彷彿聽到了羌笛之怨、胡笳之悲、蘆笙之戀,似乎迴盪起先秦凝重的《大韶》、漢晉的琴樂吹歌、盛唐富麗堂皇的琵琶曲,明清哀婉動人的戲曲音樂……這些音樂都是由這些玉石片、銅疙瘩、牛角、木板、竹管、陶土…等等材料製成的樂器表述的。

  展室裡還佈置了一個場景,是瞎子阿炳在拉二胡的模型。

 

 看了閔行博物館介紹的人還看了:

1.關於博物館的禮儀

2.博物館參觀心得體會3篇

3.參觀博物館有感800字3篇

4.參觀博物館禮儀

5.參觀博物館有感日記-參觀博物館有感16篇

6.參觀博物館有感結尾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