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檀君的神話故事

  檀君,名王儉,是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相傳天神桓因的兒子桓雄想下凡幫助人類,向他的父親要求將韓半島作為他的領地。桓因允准了他的要求,並派3000名隨從同他一道來到人間。

  桓雄降臨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聖的檀香樹附近。他自號天王,建立了神城。他任命了3位大臣分別掌管風、雨、雲,並教臣民學習耕作、醫藥、木工、編織和打魚在內的360種技藝。他還教臣民辨善惡,並製作了一部法典。

  當時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樹附近的一個大山洞中,每日來到檀香樹前向桓雄祈禱。天王最後被它們的祈禱所感動。

  他將它們叫到跟前,給了它們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聖的艾蒿。他說:“吃下這些東西,百日之內不要見日光,如能做到,便可變成人類”。

  熊和虎將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熊則安心等待,才過了21天,便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女人,後人稱之為熊女。

  這位女人十分高興。但是由於找不到娶她為妻的人,於是她又到檀香樹前祈禱,希望能有一個孩子。桓雄很憐憫她,便將自己暫時變成了人形。這位女人後來懷了孕,不就便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檀君。

  全國的臣民對檀君的出生都十分喜悅,後來檀君成了半島上的君王。他定平壤為都城,稱他的王國為朝鮮。此後,他將都城遷至太白山上的阿斯達。檀君統治了1500年才退位,成了山神。

  關於檀君的相關歷史: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書於13世紀的朝鮮古籍《三國遺事》。以該書現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為據直錄檀君記事如下:

  《魏書》雲: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雲無葉山。亦云白嶽。在白州地。或雲在開城東。今白嶽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古記雲。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壇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三國遺事》是記述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遺聞逸事的書。作者一然,高麗中期僧人,生於1206年,卒於12***。該書卷五卷首記有"國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圓鏡衝熙大禪師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歲***被尊為大禪師,1283年***78歲***晉為國尊,1284年至12***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斷定這部書是他在79歲至84歲間撰寫的。有資料說他"言無戲謔,性無緣飾,以真性遇物",又說他"年及耄期,聰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認為他的寫作態度是嚴肅的,壇君故事不似杜撰。

  檀君故事另一出處是《帝王韻記》。該書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慶州刻本***此前有1295-1296年晉州初刻本,失傳***,關於檀君記事引文於次:

  初誰開國風雲,釋帝之孫名檀君。***本紀曰上帝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謂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間歟,故雄受天符印三個,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是謂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孫女飲藥成人身,與檀樹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據朝鮮之域為王。故屍羅、高禮、南北沃沮、東北扶余、與皆檀君之壽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達山為神,不死故也***。並與帝高興戍辰,經虞歷夏居中宸。於殷帝丁八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猶在***。 享國一千三十八,無奈變化傳桓因。卻後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復開君臣***一作:爾後一百六十四,雖有父子無君臣***。

  《帝王韻記》是用白話詩形式寫成的一本簡明通史,上卷寫中國史,下卷寫朝鮮史。作者李承休,高麗文臣,生於1234年,逝於1300年。該書前附有"進呈引表",記載繕進日期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見成書幾與《三國遺事》同時。

  據文獻記載,朝鮮歷史曾有《檀君古記》一書***《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地理志》錄有其名***,疑即為上二書提及的《古記》、《本記》,但此書早已亡佚,內容和成書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鮮朝以後關於檀君記述漸多,但皆為上述二書演繹,不錄。

  勘校《三國遺事》與《帝王韻記》檀君記事,可知其故事大致相同,但在細處亦多有歧異。如關於傳主稱謂,《遺事》記為"壇君",《韻記》記為"檀君"***有人認為此非手誤。因為壇君"反映的是古代自然宗教中"積土為壇"進行祭天活動的痕跡,而"檀君"反映的是樹木崇拜,它們各代表著一種古代文化,故二者有著實質性差別***;關於傳主誕生,前者記為桓雄假化與熊女婚而生之,後者記為孫女飲藥得人身,與檀樹神交媾而生之。這說明:1檀君故事在被記錄下來之前曾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個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國神話之一種。2在上述兩書成書之前至少已有兩種書記錄了檀君故事。二書所本不同,故有不同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