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詩傳為一段佳話,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記載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晒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背景

  同父異母的曹丕與曹植,為了獲得曹操的認同,互相競爭,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間的血脈親情。他們各自聚集了文人謀士,為自己謀劃策略,為爭取曹操死後的繼承權而彼此鬥爭。

  兩人個性不同各有優劣。在文學造詣上,曹操氣魄昂然,曹丕卻文風婉約,字裡行間始終帶有一絲公子哥作派,曹植則文采過人,字詞透露著壯志報國的傲骨。文才上曹丕始終比曹植略差一點。建安十五年,曹操帶領子臣們遊玩銅雀臺。心情一高興叫曹丕曹植各自寫文助興,曹植文思敏捷,揮筆而就,所寫之文為臣子裡最優秀的。曹操很是為之驕傲,想好好栽培曹植,希望他除了能寫詩作賦之外還能具備治國才能。因此曹植被封為平原侯,賜予招納人才的資格。曹丕則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雖然沒有被封爵位,可是卻因此進入朝政,由此積累了治理國家的經驗。

  楊修、丁儀是曹植的擁護者。然而曹植等人始終缺乏政治鬥爭經驗,不善權謀,沒有到達政治家的高度。曹植在為人處世方面任性為之,不加約束。接待邯鄲淳時竟然顧著梳洗,輕慢他,乘公車又不守規定,只為好奇,故意從禁令的司馬門出宮,行天子禮,雖然是無意為之卻仍然膽大妄為。曹操因此大怒,斬殺公車使,對曹植也心存不滿。曹植團隊中的楊修也恃才傲物,作風得罪曹操。在這場奪位之爭中,暴露了曹植不善權術的性格缺點,說明他不具備政治家的能力。

  曹丕頗有心計權謀,得到了賈詡,司馬懿和吳質的支援。自身性格又善於矯飾;為了權力能夠隱忍而不擇手段。曹丕處心積慮,最終得到了曹操的繼承權。

  曹操死後,曹丕心狠手辣,意欲殺害曹植,當面逼迫曹植七步之內作詩,否則處死。所幸曹植聰穎,立馬就寫下一首暗諷曹丕殘害手足的詩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歷史上流傳的著名的相煎何太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