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鄧石如是誰

  鄧石如,清代碑學書家,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即著名的“完白山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書法家鄧石如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書法家鄧石如的簡介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避清仁宗諱,更名石如,字頑伯,自號完白山人、龍山樵人、籍遊道人等。懷寧縣白麟畈***今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是我國傑出的書法家、篆刻家。

  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十分勤奮向學。後研習碑拓,苦練隸書等書體,終於成為有清一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廣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鄧石如出生於清寒書香門第,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9 歲隨父讀書,10歲輟學,14歲“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之轉鬻”。然而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有濃厚的興趣,並有長足進步。17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並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踏上書刻藝術之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在壽州教書時,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樑獻賞識,遂推薦他到金陵***今南京***舉人梅謬家學習。梅家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祕府異珍”和秦漢以後歷代許多金石善本。鄧石如在梅家8 年,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苦下其功,收穫頗豐。離開梅家後,鄧石如遍遊天下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鍊自己的書刻藝術,終於產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並結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和溪南經學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於篆籀之學的金榜。經梅謬和金榜舉薦,又結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

  鄧石如的書法評價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型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總觀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

  劉墉陸錫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

  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鄧石如的書法特點

  自魏晉以降,篆書一體逐漸走向了沉寂,擅長篆書的書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隨著金石學、考據學的興起,才迎來了篆書復興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間鄧石如出,徹底打破了篆書低迷的僵局,開闢了新的生面。鄧石如改變了過去幾百年的作篆方法,充分運用毛筆的特長來表現篆書的筆意,使書寫上的提按、起筆收筆的筆觸意態更加富於變化,在結構上也打破了過去那種陳陳相因的固定模式,影響所及,蔚為風氣。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安徽懷寧人。終生布衣,以鬻書刻印自給。一生精研書法篆刻,而以篆書的成就為最高,有開創性的貢獻。篆書以《石鼓文》、《泰山刻石》、《嶧山碑》、《開母石闕》為法,並融合漢碑額婉轉飄動的意趣,字形方圓互用,姿態新穎,筆力深雄,婀娜多姿,體勢大度,用筆靈活而富於變化,骨力堅韌,一掃當時呆板纖弱、單調雷同的積習。又篆從隸入,隸從篆出,自成一家風範。清代以後篆書家無不受到他的影響,可以說,二百多年篆書藝術風格的豐富多彩,大家輩出,這輝煌的景象實有鄧石如為其開端。

  書於嘉慶元年以後的 《鄧石如篆書冊》,筆力遒練,骨力如棉裹鐵,體勢沉著,運筆如蠶吐絲,尤其是融入了以隸筆作篆的意味,可視為鄧石如傳世墨跡中的代表之作。在臨習此帖要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會其用筆多變的筆法特徵。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駐收,內斂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輕鬆流暢。其弧畫的行筆,或用提轉之法以見圓暢,或用頓折之法,以見方勁。這些在用筆方面的微妙變化,都是要臨到位的,切不可在臨習時一帶而過大而化之的。一定要做的孫過庭所言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在結字方面,《鄧石如篆書冊》是在努力追求均勻的布白方法,因而使得每個篆字都顯得平穩而安詳,但在空白處,則垂腳曳尾,從而形成疏宕與堅實,空靈與豐厚的對立統一。在處理好均勻和疏密佈白的同時,還要充分注意線條的平行、對稱、相抱以及相背的關係。此外,要臨好鄧石如的這本篆書字帖,線條的參差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小篆線條之間的參差安排,往往是製造生動的關鍵所在。清人王澍雲:“篆書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這應該是我們書寫小篆時要牢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