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有什麼故事

  柳公權,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是著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柳公權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柳公權的故事

  柳公權酷愛書法,自幼就臨摹書法大師的作品,在全村中,是一名“小書法家”,深受全村百姓的稱讚。

  有一次,他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柳公權寫下“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這時,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挑著豆腐從前面路過,看見了柳公權的作品。他認為柳公權小小年紀,就如此心高氣傲,便皺了皺眉頭。他沉吟片刻說,柳公權的字寫得一點都不好,就像自己賣的豆腐一樣,軟軟塌塌,沒有一點美感和骨筋,還不如別人用腳寫的作品,就這樣一幅作品還敢在人前賣弄。柳公權聽完老伯的話,十分生氣,便嗆聲老伯讓他寫一幅作品試試。老伯聽後笑著說,自己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但是在華京城有很多書法很厲害的人。柳公權聽後,想去華京城一探究竟。第二天,柳公權五更起床,前往華京城,一進城門,他看見一棵槐樹下圍了很多人。柳公權十分好奇,他擠進人群中一探究竟,只見一位沒有雙臂的老頭用腳寫字。這位老頭坐在地上,右腳夾著筆,左腳壓著紙張,正在揮灑自如地書寫對聯。老頭的字型肆意飛揚,贏得陣陣喝彩,柳公權佩服不已。柳公權跪在地上,希望這位老伯能收他為師,老伯自嘲自己出身卑微,沒辦法為人師表。在柳公權的苦苦哀求之下,老伯拿出一張紙寫下: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恍然大悟,回家之後日夜練習書法,手上被磨起了厚厚的繭,但是柳公權依然不放棄,最終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柳公權的名言有哪些

  柳公權的名言是: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心正如思,筆化濃山,筆畫則姿正也。

  這句話是柳公權是書法藝術上的經驗之談。作為一名書法家,柳公權在書寫作品之時需要全神貫注,心神清明後,才能學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所謂“用筆在心”從一個側面也體現出了柳公權在“心學”上的造詣,旨在將倫理觀念與書法藝術進行融合。聖人之學在於心正和筆正,練習書法作品也一樣,從心出發的作品才是內心的真實寫照。而這句話也體現了柳公權注重修身養性,後人們在評價書法大家的作品之時,都習慣將他的人格修養當作是一個參考標準,如果此人品行高雅亮潔,他的作品會受到推崇;反之,如果一個人在書法上有很大的修為,但是人品欠缺,後人也不會將他的作品當作是典範。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到:“柳少師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蘇軾口中的柳少師就是柳公權,蘇軾很贊同柳公權心正則筆正這一理念。宋代有一位奸臣名叫蔡京,蔡京酷愛書法,在書法技藝上也有很高的技巧,但是因為他品行奸詐,所以書法大師中沒有蔡京的一席之地。足以見之,書法和品行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這句話也體現了柳公權書法藝術上的技巧。他開創了“柳體”,對於楷書而言,“字正”才具有美感。也只有心正、筆正、寫出來的字才會方正清秀。

  柳公權的代表作有哪些

  《金剛經刻石》、《玄祕塔碑》、《馮宿碑》等等是柳公權的經典代表作。

  在書法上,柳公權臨摹和研習了王羲之、鍾繇等書法大家的作品,在這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在楷書書法作品方向上,認真學習了顏真卿的書法技巧和字型,隨之進行了融合創新,開創了“柳體”。柳公權的柳體作品也成為“唐書尚法”的代表之一。

  《金剛經》是柳公權於公元前824年所刻立,當時柳公權四十七歲。《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體現佛法精神和內涵的一部作品。《金剛經》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早期作品,從他的字型中可以看出借鑑的成分。在《金剛經》中,可以看出柳公權的字型和顏體有幾分相似,但是,柳公權加以改革和創新,融入了魏晉和唐朝初年的楷書書寫技巧,在碑文上,字型蒼勁而有力。仔細觀察字型,會發現每一個字型都有不同的變法,極富動感之態。

  《玄祕塔碑》是柳公權在他六十四歲時候書寫的,筆法蒼勁而有力度。在顏體的基礎之上,加入了柳體和創新,字型緊密而富有力度,整個畫面乾淨利落,富有美感。《玄祕塔碑》被認為是書法大家柳公權的鼎峰代表作,字型美觀,字型形式體現了柳體書法特點。這部作品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它的藝術價值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