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在我國的每一個民族都會有每一個民族的特色,也會有自己民族的特定節日,對於你可否瞭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漢族傳統節日的含義

  1.春 節 舊時稱為元旦,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天剛破曉,鄉間婦女到井***河***邊“搶新水”。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不殺生,有的人吃齋。城鄉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習慣。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從年初一開始,城內就開展舞龍舞獅活動。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燒完獅後,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視窗伸出一條竹杆,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蕩”,意為把汙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鄉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結伴到外遊玩,觀看舞春牛和其他娛樂活動。年初二,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殺雞熱粽供神,叫做接財神,鄉間稱為祭,即“開年”。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裡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孃家賀年,所攜帶的禮品須有大閹雞。外家也備粽子、年糕、米花糖、油餈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兒未生小孩,孃家須送慈菇,並且祝賀說:“今年添個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來,還要加上兩條甘蔗,意為祝他們夫婦生活從頭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裡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十五日元宵節,鄉間殺雞備肉祭祖先,閤家飲宴。城裡鬧花燈。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別家的菜園裡偷摘青菜,特別喜偷蔥、蒜或芹菜,認為吃了會聰明伶俐和勤懇。據說如果偷青時被人發現叫罵,那麼身上的晦氣就轉到那罵人的身上了,所以園主就是看見了也不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