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祿山的趣聞

  蠢笨如豬安祿山為何成為大唐軍界第一人?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唐玄宗時期的胡人部落,在大唐官員們看來,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而安祿山也看到,就算是最強大的胡人部落酋長,見到了大唐的刺史大人,也要屈膝下跪。安祿山漸漸的,就不甘心委屈在胡人部落當中,他希望自己能夠到大唐為官。

  有一次,有一個胡人富商帶著一千多隻羊到集市上交易,可是沒有給安祿山交夠保護費,安祿山就不允許他進行交易。那個富商也挺倔強,並不怕安祿山,寧可不交易,也不給安祿山交錢。安祿山很生氣,就帶著十來個手下,在晚上的時候突然衝到富商的大帳中,想要殺死富商,劫走一千來只羊。可安祿山萬萬沒想到,一闖入大帳,竟然看到范陽節度使張守圭大人坐在中間,一百多名武士拿著弓箭對準安祿山。

  原來,范陽節度使多次接到商戶投訴,說在朝廷和胡人交易的路上,經常會發生搶劫。當時的“互市”,可並非是一個鄉,一個村那種小小的集市,而是各個部落之間,大唐和胡人之間,進行大規模交易的場所。大唐向胡人販賣鐵器,絲綢,而胡人向大唐販賣馬匹。最近一段時間,互市不穩定,朝廷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購買到足夠數量的戰馬了。張守圭大人於是派手下心腹扮作商人,引蛇出洞,果然就引來了安祿山。

  於是,張守圭命人把膽敢破壞朝廷互市的安祿山推出去斬首。安祿山看到情況不對,趕忙大叫:“張大人難道不想消滅禍亂邊疆的奚族和契丹嗎?為什麼要殺掉能夠為國出力的勇士呢!”

  一句話說到了范陽節度使張守圭的心坎上。互市雖然重要,但那只是癬疥之患,畢竟大唐的鐵器、絲綢對胡人也同樣具有吸引力。而奚族和契丹兩大部落在最近的四五十年日漸強大,已經佔據了現在東北、外蒙的許多地區,甚至經常派軍隊進攻大唐邊郡,劫掠人口,殺害百姓。可是說奚族、契丹不除,大唐邊患就永無寧日。

  張守圭急忙下令召回安祿山。張守圭免除安祿山的罪過,讓安祿山在自己手下擔任軍官,當時有一個名臣叫做“捉生將”。捉生將主要負責從敵人駐地抓回一兩個俘虜,交給審查,瞭解敵情。在擔任捉生將的時候,安祿山遇見了自己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知音——史思明。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一見如故,互相傾心。安祿山欣賞史思明的驍勇,而史思明敬佩安祿山多謀,兩個人成為最佳拍檔。

  有一次安祿山和史思明各自帶著一個親兵出外巡查,忽然遇上了契丹一個百夫長帶著四十多個人。安祿山急忙調轉馬頭往後就跑,契丹起兵快馬追趕。可是安祿山沒有直接跑回大營,因為答應路途遙遠,直接走回去,難保半路三被敵人追趕上。安祿山帶著契丹騎兵走入了一座山谷。爬山越嶺的安祿山很在行,而最為關鍵的,是在爬山的時候,契丹起兵和安祿山他們一樣,都必須下馬來步行,走著走著,四十個騎兵就走散了。安祿山、史思明躲在暗處殺了二十多人,俘虜了十來個人,然後帶著這些俘虜回到范陽軍營。安祿山四個人竟然大敗契丹四十人,或殺或擒,無一人漏網,訊息傳開,整個范陽都轟動了。

  節度使張守圭大人非常高興,立刻提拔安祿山為牙將,負責率領自己身邊最為精銳的護衛營。安祿山帶著幾百人,每次作戰的時候都衝殺在最前沿,沒有不取得大勝的。張守圭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張守圭很高興,就認安祿山為自己的養子,提升安祿山為左騎衛。安祿山漸漸成為整個范陽地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安祿山簡介: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

  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後其母改嫁於突厥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安祿山長得痴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新唐書》:祿山、思明興夷奴餓俘,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賊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然生民厄會,必假手於人者,故二賊暴興而亟滅。張謂譏劉裕"近希曹、馬,遠棄桓、文,禍徒及於兩朝,福未盈於三載,八葉傳其世嗣,六君不以壽終,天之報施,其明驗乎!"杜牧謂:"相工稱隨文帝當為帝者,後篡竊果得之。週末,楊氏為作八柱國,公侯相襲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竊位號,不三二十年,壯老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當曰此必為楊氏之禍,乃可為善相人。"張、杜確論,至今多稱誦之。如祿山、思明,希劉裕、楊堅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