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怎樣形成的

  雙子座流星雨是少數的母體非彗星的流星雨,那麼?小編在此整理了流星雨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流星雨形成原因

  流星雨***Meteor Shower***的產生一般認為是由於流星體與地球大氣層相摩擦的結果***流星體可以是小行星帶上的小行星發生摩擦***,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產生,因此,流星群的軌道常常與彗星的軌道相關。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來像是流星從夜空中的一點迸發並墜落下來。這一點或這一小塊天區叫作流星雨的輻射點。通常以流星雨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以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

  流星雨***每小時一顆的流量就可以稱為流星雨***是一種有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空中的一點中迸發出來,並附落下來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週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迴歸時,小顆粒會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於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動性為彗星週期。

  位於彗星軌道的塵埃粒烏雲被稱為"流星群體"。當流星體顆粒剛從彗星噴出時,它們的分佈是比較規劃的。由於大行星引力作用,這些顆粒便逐漸散佈於整個彗星軌道。不過這個過程還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過流星體群時,各種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發生了。每年地球都穿過許多彗星的軌道。如果軌道上存在流星體顆粒,便會發生週期性流星雨。當只有母彗星執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星流星雨。這說明流星體群仍在彗星附近。週期在幾百年以內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為該型別。

  雙子座流星雨簡介

  很多熟悉的流星群非常古老,如英仙座和獅子座。但雙子流星群卻很年輕,19世紀中葉才出現,而且一開始時流量較低,每小時有10-20顆。從那以後,每年它的流量都在增加,已成為每年主要的流星群了。1998年人們觀測的雙子流星群達到每小時ZHR=140顆。在極大時,觀測條件不錯的觀測者可以看到比較多的流星。

  自從1862年人們注意到雙子座流星群后,就一直在尋找它的母彗星。直到1983年,衛星才發現了與它有相同軌道的不是一顆彗星,而是一個石質的小行星。編號 3200 Phaeton。這個小行星的週期為1.4年,軌道很扁,0.15天文單位。

  1997年12月它經過地球附近時距離只有0.31天文單位。人們一直在爭論Phaeton到底是一個小行星還是一個彗星。它的光譜看上去像石質小行星,但軌道卻很像彗星。它經過太陽旁時沒有出現彗尾,但卻有碎塊產生,形成了流星雨。通過分析雙子火流星的照片,科學家們估計出雙子流星物質的密度為1-2m/cc,比標準的小行星的3 gm/cc的密度要低,但卻比彗星0.3 gm/cc的密度大幾倍。有人認為Phaeton是一個耗盡的或休眠的彗星,外表面積聚了厚的行星際塵埃。因此它沒有小行星的外表,卻有彗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