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外強中乾的故事

  外強中乾,外有強形,內中幹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 下面一起來看看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吧!

  外強中乾

  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

  過了一段時間,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

  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

  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願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