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通過觀察天上的大雁後,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來的故事。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執教完《驚弓之鳥》這堂課之後,我思忖良多。現就課堂中的得失成敗總結如下:

  一、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以詞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語為主線進行教學。我先讓學生找到這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三個詞的意思,再聯絡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讓整個教學有了一條清晰的主線。我還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來品詞。“驚弓之鳥”一詞分為本義和喻義,可以分前後兩部分來理解。在整體感知時,我們可以說明本文主要講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故事,順勢說明這隻聽到弦響就嚇得掉下來的鳥就叫“驚弓之鳥”。在學到課文最後一段時,再分析這隻鳥聽到弦響就掉下來的原因。

  我還注重句段結合,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將第八自然段作為對學生進行句段訓練的重點。我先讓學生閱讀自學提示,再標出本段有幾句話,對它們有初步的瞭解之後,再領著學生一句句讀懂它們,最後串聯起來說說本段的意思。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語文學科注重對孩子們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讀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這篇文章多為更羸與魏王的對話,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態的關鍵詞,體會人物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而更羸的語氣多為鎮定、胸有成竹。讓學生帶著語氣自讀後,再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不僅讓學生弄懂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語氣語調沒有感情的起伏變化,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情境創設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成分調動起來,課堂顯得有些沉悶;三是讀書的的還不到位。課文中的很多地方只是讓個別學生讀了,或者齊讀了,有些語氣沒有讀出來,作為教師,引導的不夠。

  針對這些問題,我會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注重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範文2

  本次小迴圈教學,我們三年級組選的課例是經典課文《驚弓之鳥》。剛開始設計教案,我們以突破課後的兩個訓練題為重點來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新穎性方面就不敢過高要求,顯得比較平實。但後來又考慮到要體現出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現新課改的精神,結果就感覺我們的初步設計太過普通,於是又進行修改。後來不同的建議多了,結果自己也就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這樣也缺點什麼,那樣似乎也缺點什麼似的。也許這也屬正常現象吧。但是經過及時的評課,我也馬上意識到設計教案的最關鍵的地方不在於某個環節如何精巧,能否有亮點,而是必須先從整體上把住該節課的脈搏,也就是一節課要突破的重點是什麼。

  經過前面兩位老師的課例,加上評課的意見,我把重點放在了通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物品質,著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上沒有進行繁複的“因為……所以……”的句式訓練,但是學生也已經能夠很輕鬆地完成有關本課內容的因果關係的填空。

  在引入課文後,先是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大意。接著訓練朗讀,在訓練朗讀過程中理解、體會更羸的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品質。最後進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就感覺在朗讀、理解、感悟這個環節上,由於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互相質疑,會出現花時多,導致拓展不能深入開展的可能。但有考慮到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風,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因此就沒有再作修改。同時也由於小迴圈教學安排的時間太緊張,今天你上,明天我上,中間很難抽出時間進行深入的再討論,再提升。上課前,我也就教學設計,特別是這一問題,瞅空“抓”了幾個老師討教,可惜時間太倉促,沒能妥善解決。上課時果然就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原因是前面的環節花了較長的時間,導致朗讀、體會時時間不夠,而學生的發言又不能很快進入中心,還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恰恰就是因為時間的緊迫,導致上課時沒能耐心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這個地方我覺得很非常遺憾。如果時間再多五分鐘左右的話,我就可以把學生從對魏王的話感興趣進行不著痕跡的轉移,引導、啟發學生去朗讀、體會更羸的話,學生邏輯推理的思維訓練這一重點就更能體現,體會、學習更羸的品質也落實得更到位。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引入花時不多,初讀解決字詞,瞭解課文大意,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也必不可少,後面環節出現時間緊迫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範文3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隻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