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中學高二上期末聯考試卷政治試卷

  多做一些優秀試卷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單選題

  “七七事變”76週年之際,許多博物館都推出了抗戰文物為主題的展覽,以真實的物品見證歷史,提醒人們要牢記歷史、莫忘國恥。這表明

  ①文化作為精神力量能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動離不開相應的物質載體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

  ④文化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著決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央視”相繼推出的“最美”系列節目,強調社會教育和價值塑造,挖掘社會真善美,弘揚善良、勇敢、仁愛、樂觀、奉獻等精神,獲得公眾好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最美”系列節目受到公眾好評,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②主流媒體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助於削弱大眾文化影響力

  ③主流媒體傳遞正能量,對良莠不齊的文化市場起正確引導作用

  ④主流媒體能滿足人民大眾真正的文化需求,決定文化發展方向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用小人物的善舉喚起社會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貼近,由此而得的感動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蘊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這說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應

  ①大力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②從點滴小事做起,腳踏實地,重在行動

  ③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④自覺投身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這表明真正的哲學

  ①是給人們智慧的一門具體科學 ②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人生

  ③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④可以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與“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所蘊含的哲理

  A.兩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B.前者是主觀唯心主義,後者是客觀唯心主義

  C.前者揭示辯證發展觀,後者揭示辯證聯絡觀

  D.前者是樸素唯物主義,後者是主觀唯心主義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弟子到衛國,弟子問,人口那麼多,怎麼發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問,大家都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孔子說“教之”。就是說,要教育。孔子的主張從哲學意義上講是因為

  A.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C.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D.意識完全依賴於物質而存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一雨池塘水面平,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主要有

  A.物質和運動是辯證統一的 B.運動和靜止時辯證統一的

  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下列選項與漫畫《等待》涵義相吻合的是

  A.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做到從實際出發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C.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決定作用

  D.把握外部世界要做到心外無物、心向光明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並努力實踐這一原則。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以及修飾性從句,避免代替讀者作判斷、下結論,而只是用準確生動的名詞與動詞描繪場景,講述故事,將“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傳達給讀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則需要讀者再思考。他的作品深邃雋永,耐人尋味。針對“冰山原則”,下列見解正確的是

  ①文學創作應尊重讀者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②文學作品應避免用作家自己的創作意圖影響讀者

  ③讀者閱讀的過程應是積極調動自身主觀因素與作品形成個性化契合的過程

  ④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在自己的腦海中真實還原作品中場景與故事的過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一個雕刻家把大理石細心雕刻成一個美麗的天使。這時,一個小女孩問雕刻家:“你怎麼知道天使藏在石頭裡的?”雕刻家回答:“石頭裡本來沒有天使,但因為我是在用心雕刻。”這說明

  ①藝術創作能否實現“無中生有”,受到藝術家的技藝水平的影響

  ②藝術家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擺脫事物外在形態和屬性的束縛

  ③藝術觀念具有社會歷史性,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認識必然不同

  ④藝術觀念具有導向作用,影響著雕刻家對雕刻物件的藝術處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京劇臉譜是京劇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在表演中,演員們把臉上塗上不同顏色的油彩,以象徵角色的性格和品質,如紅臉表示赤膽忠心、氣性耿直。這說明

  ①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②創造性思維來源於人的主觀想象

  ③京劇臉譜是對人們性格和品質的真實反映 ④京劇臉譜是源於客觀存在的藝術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現實生活中,人們買房、建房總講究個風水,要請風水師看風水;每逢嫁娶、喬遷、生子,總要選個“黃道吉日”,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幸福。從哲學角度看,這些人的觀念屬於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目前,我國文化生活領域中不倫不類的洋貨名、洋店名、洋牌匾、洋商標隨處可見,給孩子起洋名也逐漸盛行起來。文化上的“崇洋媚外”風

  ①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②是腐朽文化,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抵制和批評

  ③反映了西方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衝擊

  ④是對西方先進科技文明成果和文明觀念的吸收與借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中有用生命托起戰機的航空英模羅陽,把一生奉獻給核事業、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科學家林俊德,為救學生失去雙腿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從他們身上折射出

  A.核心價值博大精深,人人踐行 B.中華美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C.民族精神治國化民,指引方向 D.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繼承發展

  《身邊的感動》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發生在普通百姓身邊的感人故事,體現當今社會廣大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崇尚與追求,媒體以此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是因為

  ①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③報紙和電視是人們文化生活的物質載體

  ④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有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絢麗,孕育出林則徐、嚴復、冰心等百餘仁人名士。作為福州的城市名片,保護三坊七巷

  A.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B.實質在於保護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血脈

  C.根本上在於發掘其經濟價值

  D.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文化交流好比“聖誕與春節的碰撞”:聖誕不可能代替春節,春節也不可能征服聖誕。對春節的傳承並不妨礙我們嘗試聖誕的快樂,對聖誕嚮往也不妨礙感受春節的韻味。這啟示我們文化交往應

  A.平等交流、相互借鑑 B.積極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尊重、推陳出新 D.尊重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的孝道思想,國家有關部門釋出的新版“24孝”不僅包含孝敬長輩的傳統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援單身父母再婚”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由此可見

  ①文化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 ②踐行孝道的方式要順應時代的變遷

  ③“孝道”的內涵具有相對穩定性 ④傳統文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源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其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民貴君輕、厚德仁民”的民本精神、“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道精神,下列理念中與這一傳統文化思想的一致的有

  ①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③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既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特點,又讓外國人欣賞和領悟了中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傳統文化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③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④文化融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徐悲鴻是融匯中西、縱貫古今的藝術大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徐悲鴻藝術風格的形成和藝術成就的取得,對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啟示是

  ①批判傳統,獨領風騷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④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世紀英國著名建築師威廉•查布斯在評價中國園林時說:“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確實是無與倫比的。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並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儘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②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

  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④建築是中華傳統文藝的重要內容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語言的差異往往引發一些“美麗的誤會”,例如:臺灣民眾把“花生”叫“土豆”,把“熊貓”叫“貓熊”,把“公共汽車”叫“公車”,把“窩心”解釋為“溫馨、貼心”。兩岸民眾之間的語言差異反映了中華文化

  A.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C.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 D.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消亡的從象形到形聲、會意交融相合和不斷髮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與歐美拼音文字主要靠聽覺分析不同,漢字作為象形文字,主要靠視覺會意,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東西方兩種文化思維的不同走向。這說明

  ①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影響文化發展與傳承

  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③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月亮”寄託著中國人濃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號。我國探月活動的成功,以科學技術的成就續寫傳統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話。這種滲透在科技探索活動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

  ①充溢著浩然正氣,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②體現著與時俱進,是進行科學技術探索的主要動機

  ③蘊涵著美好憧憬,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④凝聚著自信自尊,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綜合題

  濃霧纏繞、能見度非常低的天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影響。從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出發,中國政府將加大汙染治理力度。霧霾的組成成分非常複雜,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質,梳理其內在機理,才能因勢利導、有效解決。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中國的基本國情,成為發展的短板。破解環境難題,治理空氣汙染就是要打破這一瓶頸的制約。空氣汙染治理,我們必須有所作為。

  結合材料,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有關知識,分析在空氣汙染治理方面應如何實現有所作為。***9分***

  材料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質,為中華民族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養。“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於每年春節期間在全球五大洲華僑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慰僑訪演活動,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特點,增進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和喜愛,以僑為橋,溝通中國與世界。

  材料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和實踐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深刻結論。“實幹”從哲學上說可以是“實踐”,也可以是“勞動”。“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勞動來創造”,唯有“實幹”方能興業興邦,益民、益天下。

  ***1***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軟實力和競爭力提出合理化建議。***10分***

  ***2***依據材料二,從《生活與哲學》上說明在“實幹”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6分***並就如何做到正確的實踐,請你提供兩條方法論的建議。***4分***

  材料一: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為,某市為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總結提煉出“包容 尚德 崇法 誠信 卓越”的城市核心價值觀,把文明建立作為“最大的惠民工程”來抓,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實施文化振興工程,開展積極向上的群體性文化活動,營造健康文化氛圍,引導市民長期投身文化建設。通過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城市人文內涵,對內凝聚力量、對外樹立形象,提振城市精氣神。

  結合材料,從文化對社會和人的影響角度,說明文化建設在該市建立文明城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12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近年頻頻爆出的關於“扶不起”***面對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攙扶等現象***種種負面新聞, 人們開始懷疑我們這個社會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對這一窘境,需要大力宣傳中華傳統美德,加強輿論的正面引導作用;深入挖掘人們內心深處向善的因素,樹立助人為樂的道德典範。並加強立法讓那些主動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使“扶得起”變成人人慾為的德行,實現由“不扶”到“扶”的變化。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就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談談你的看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