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語文語感

  一個人的語感素質,有一部分也得益於後天的理性成分。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創設情景

  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螢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引導想象

  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豐碑》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豐碑”是什麼?為何說雪覆蓋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裡的“豐碑”是指什麼通過想象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昇華學生的情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偉大。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釋義悟情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一些詞語比較生闢,又帶有一定的專業性,可用直觀演示的形式來釋義。《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詞,教師直接開啟投影儀,一束光線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稜鏡放到投影儀上,光線發生了變化,告訴學生這就叫“折射”。

  一些詞語擬人化程度很強,可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加以理解。一些詞語的運用精當、準確、具體,但學生體會起來也會有難度,可用刪換比較或填空的形式進行理解。如講《錫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寫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話故事中的寶鏡一樣”與“草灘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光芒”加以比較,為學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讀出美感打下基礎。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巧加提示

  適時適當的提示語,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學習記事、寫人的文章時對話內容較多,對於人物語言及其內心世界的把握是個難點。如:《馬背上的小紅軍》裡,小鬼說:“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由於學生對人物內心很難揣摩,所以朗讀起來比較平淡。老師巧妙地加上提示語“小鬼不假思索地說”或“小鬼毫不猶豫地說”,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裝出來滿不在乎的樣子。學生朗讀的語調也由原來的理直氣壯變得沒有了底氣。教師的巧妙提示,使培養學生語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句式練習

  句式練習具有培養語感和進行語言訓練的雙重功效。《海濱小城》一課,重點是感受海濱小城的美麗景色。描寫海濱部分主要是通過色彩美來表現景色美的,如課文第一自然段寫道:“天是***藍***的,海也是***藍***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線上,***棕色***的機帆船,***銀白色***的海鷗,還有和海鷗一樣顏色的雲朵。”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填空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多彩的畫面,從而感悟到海濱的美多在色彩,同時完成了詞語的積累。

  總之,語感的培養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由於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從而為啟用並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

  加強語感訓練時應注意

  1.揣摩、品味語言。

  語感的會意性特徵決定了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覆揣摩、品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葉老曾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同時,他還說“讀者必須把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這些話都點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具體做法有:

  ***1***依據語境,解讀語意。如《紫藤蘿瀑布》中的“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這裡先將香氣與淺紫色聯絡起來,賦予香氣以色彩,再將那香氣氤氳、紫氣瀰漫的景象喻作夢幻,最後用“籠罩”將“夢幻”與“我”聯結起來構成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也只有細細品味揣摩,才能對“夢幻”的使用之妙瞭然於心。

  ***2***調動生活經驗,體會意蘊。語言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因而語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獲得真切的語感,就要切身體察,把眼前耳邊的語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聯絡起來。這正如葉老所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語言文字上去。”葉老還認為“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瞭解得就越見真切”。夏中義教授也說:“在我看來,學文學得好,第一就是人生體驗,第二才是文學體驗。”這生活體驗將幫助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為此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所提供給我們的社會生活,以擴充套件人生經歷和閱歷,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如朱自清筆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過”。但中學生又不同程度地有過對春的盼望、春來的歡欣,有過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回味,這無疑是學習《春》所不可缺少的經驗基礎。

  ***3***驅遣想象,意會言語。夏丐尊曾說:“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語感是基於生活經驗,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的。語感教學需要大量形象思維的參與,形象思維能力是語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學中對聯想和想象應予以足夠重視。葉聖陶先生曾以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他分析說,“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於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並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後,這又是多麼靜寂的世界啊!”“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聯想和想象是語感騰飛的翅膀,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想象。像《望天門山》、《岳陽樓記》等詩文,教師也須指導學生馳騁想象感受文學意境。

  2.整體感知。

  語感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語感養成需要對語感材料從整體上進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內,評點分析,品味語句,又要出乎其外,綜合相關內容,聯絡寫作背景等從本質上認識語言材料,它要求認知者有更高的立足點和廣闊的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體會作家情感和語言風格,從而獲得強烈的語感。

  ***1***總體把握語言。如范仲淹《漁家傲》一詞。上片用“異”字來統領下文,並從三個方面分別描繪:大雁南飛,邊聲四起,孤城落日。在這樣的背景中,下片著重寫邊關將士生活的艱苦以及思鄉報國之情。他們離家萬里只好借酒澆愁,但功業未建,怎麼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聲使他們胸中湧起強烈的思鄉之情,難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對外政策,使他們不禁發出壯志難酬的感慨。把這些內容聯絡起來結合寫作背景來看,學生就會理解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決心守邊禦敵的英雄氣概,也抒發了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報國的情懷。這就從整體上感知了語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過語言把握了詞的主旨,如果缺乏總體把握語言的觀念,就可能“一葉障木,不見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難以培養較強的語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開頭猶如一幕戲劇剛剛開幕的一剎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調,籠罩全幕的空氣、使人家立刻把紛亂的雜念放下,專心一致看那下文的發展”,“結尾有回顧開頭的一式,往往使讀者起一種快感”,好的結尾是要“文字雖完了而意義還沒有盡,使讀者好像嚼橄欖,已經嚥了下去而嘴裡還有餘味,又好象聽音樂,已經到了末拍而耳朵裡還有餘音。”細細品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對提高語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白楊禮讚》的開頭“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結尾“讓那些……,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開頭一句就給我們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調,結尾一句不僅呼應開頭,而且點名了散文的主旨,強化了中心。可見,把握了文章的開頭,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調;領悟了結尾的點睛之筆,則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像《誰是最可愛的人》、《不朽的失眠》等精美的篇章,我們在教學時也應當引導學生這樣品味。

  ***3***瞭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從“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說起的,以下一連串寫到笑。特別是兩次寫到“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整篇小說簡直是用“笑”貫穿著的,這樣寫用義何在呢?這不是表明當時社會裡人跟人的關係,冷漠無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嗎?為什麼會冷漠無情到這樣的地步,小說裡並沒有點明,可是我們從這一點想開去,就回明白:這無非是要我們從“笑聲”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就是罪惡的封建社會以及吃人的並使人毫不覺悟的封建科舉制度。

  ***4***增強學生的課外活動鍛鍊語感,語感的培養要在生活中領悟和誦讀積累之外還要適時的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語文的語感;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部分,語文課外活動能夠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辯能力和寫作能力,加強語感受的培養,應該以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編撰的《語文實踐》為指導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以“雷鋒精神在當今社會中是不是需要”“環境是不是一定能改變人”等題目,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的能力還能開闊視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開展普通話演講比賽,增強語言的組織能力,以及進行口述轉述、新聞事件、即興演講、社會來訪、成語接龍等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鍛鍊語感。

培養語文語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