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解題技巧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讀文段: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教學中,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於能通過熟讀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複音虛詞***包括一些複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遊褒禪山記》***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於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並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於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反覆:

  例〔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覆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於斷句。

  依總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論語?卷八》***

  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係,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頂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鴻門宴》***

  例〔6〕、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

  據修辭: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覆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對稱: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戰國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現了多個對稱句。“與不期眾少”與“怨不期深淺”:“其於當厄”與“其於傷心”:“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

  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