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優秀班級文化牆的圖片

  優秀班級文化牆能夠使班級成員都迸發出不一樣的力量,六年級的也是如此!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六年級優秀班級文化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六年級優秀班級文化牆的高清圖

六年級優秀班級文化牆的設計圖

 

  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

  制度是用來管人的,這是制度的強制性。但制度也是用來幫助人、教育人和引導人的,這是制度的教育性。有什麼樣的班級規章制度,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就有什麼樣的道德觀、價值觀,甚至人生觀、世界觀。在建設班級制度文化上,把重點確立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的管理活動,這對於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獨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擬訂班規,體現主體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規是對學生是一種約束,一種引領,是學生髮展的方向。班規的制定應該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讓老師和學生都認為應該並且能夠遵守,師生雙方既互相信任,又互相監督,這樣才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期初,利用班隊、晨會課時間,讓同學們討論商量,制定出班規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紀律、生活、勞動等各個方面。由於學生自己參與班規的制定,就比較樂於遵守,這有助於學生形成自覺意識,從而達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過程。

  2.制定目標,提高參與性。目標具有導向功能,班集體的奮鬥目標,在班集體的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使班集體的目標變成為學生明確的參與目標呢?行為科學的激勵理念認為,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或進行某一活動時,都有一種參與意識,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定的發言權和自主權,而不是一臺供人操縱的機器,學生在心理上有獨立、自主、主動參與的要求,他們的這種需要若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對由老師組織的教育活動產生積極的情感,進而在行動上來採取合作的態度,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和不會作的態度。所以制訂班集體目標時,老師要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即廣泛聽取每一位同學的意見和建議,經全班同學集體判定,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從而有利於內化成他們追求的目標,讓他們感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是制訂者也是執行者,維護者。這樣,他們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執行。

  3.定崗定責,培養自主性。設立班級小主人崗位,針對學生特長進行崗位職責分配,做到知人善任,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熱情,組織團結、積極、奮發、向上的班級管理隊伍。通過各種角色設定,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職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這樣一來,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班級凝聚力。班級崗位根據班級需要自由設定,如:就餐管理員、自習課檢查員、門窗管理員、安全管理員、講臺物品管理員、眼保健操管理員等。並將《小主人崗位表》張貼上牆,便於隨時對照檢查,明確各崗位的具體要求,以便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發揮全班學生的監督作用。為了讓全體學生都有當幹部的機會,從小養成能上能下,全心全意為集體服務的思想意識,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班級實行“值日班長”輪換制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中來,成為班級管理的一員。

  4.競爭激勵,發揮積極性。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在班級管理中引進競爭機制,開展常規、競賽的評比,評出各種“星”,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挑戰意識,從而開發潛能,提高心理素質,激發主觀能動性,推動班級更好地向前發展。當然,除了激發學生個體的積極性,還應在班級中多搞些小群體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活動,激發學生群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不斷地受到自我激勵和對比激勵,最終實現現有水平的超越。

  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帶來了班級管理的有序與整潔,帶來了室內的舒適與和諧,成為班級的物質文化,而它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形成自主管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只在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