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結構以及應對建議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結構是怎麼樣的?面對不良貸款有什麼好的辦法?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整體微升 不同機構分化明顯

  2011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0.9%***達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此後大體呈“雙升”態勢。2016年四季度末,不良率環比下降0.02%,並連續5個季度穩定在1.74%,同期不良貸款餘額從15122億元上升到17057億元。2018年一季度末不良率微升至1.75%。由於90天以上逾期貸款被要求劃歸為不良貸款和此前積累的風險暴露,2018年二季度末不良率升至1.86%,不良餘額達到19571億元,如圖1所示。

  從不良貸款的構成來看,自2016年3月到2018年6月,次級類貸款佔不良貸款的比例從46.8%下降到42.7%,可疑類貸款所佔比例從41.6%上升到43.5%,損失類貸款從11.6%上升到13.8%。次級類貸款佔比下降,而可疑類和損失類貸款佔比上升,意味著銀行面臨的可能的損失在提高。

  從不同機構型別的不良貸款情況來看,2016年以前,不同機構型別商業銀行不良率都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16年以後,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大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不良率下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不良率相對穩定,農村商業銀行不良率快速提高。2018年6月,農村商業銀行不良率最高,達到了4.29%,外資銀行不良率最低,僅為0.63%,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48%、1.69%、1.57%。

  不同客戶和業務品種的不良貸款情況

  從個人客戶和公司客戶貸款質量的分類看,個人類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都低於公司類。我們選取8家總資產規模在5萬億元以上的大中型商業銀行為研究物件***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佔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51.98%***,其年報資料顯示,2013-2017年,這8家銀行合計的公司類不良貸款餘額從2634億元增加到6712億元;不良率在2013-2016年逐年提高,從1.19%上升到2.42%,2017年下降到2.24%;個人類不良貸款餘額2013-2016年從612億元增加到1804億元,2017年下降到1768億元,不良率在2013-2015年逐年提高,從0.64%上升到1.04%,2016年開始下降,2017年已經下降到0.84%。總體來說,8家銀行個人類貸款的資產質量要好於公司類貸款,2017年後者的不良率比前者高出1.4個百分點。

  2010-2016年,中國銀行業的個人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從23.7%上升到31.7%,住房貸款佔個人貸款的比重在70.4%-75.8%之間***2016年末佔比為73.4%***,如圖2所示。不良率低的個人貸款比重的提升,拉低了總體的不良率。

  進一步分析中國銀行業的個人類不良貸款,可以發現,2010-2016年,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從73.5億元增加到740.6億元,在個人類不良貸款中所佔比例從17.4%上升到42.5%,不良率從1.55%上升到1.9%。住房貸款的不良餘額從205.4億元增加到607.1億元,在個人類不良貸款中所佔比例從48.7%下降到34.9%,不良率在0.26%-0.39%的範圍內波動***2010年為0.37%,2016年為0.36%***,而這一時期個人類貸款的整體不良率為0.5%-0.79%,僅有住房貸款的不良率低於其整體水平,可見優質的住房貸款作為個人類貸款中體量最大的部分,顯著拉低了其不良率。同一時期,其他類個人貸款不良餘額約佔20%,不良率從1%左右攀升到1.73%;汽車類個人貸款的不良率雖然較高,一直在2%以上,但規模很小,其不良餘額僅佔個人類貸款不良餘額的不到1%。

  與消費類貸款相比,個人經營性貸款的不良率相對較高。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郵儲銀行5家銀行年報資料顯示,個人類貸款中,不良率最高的產品是個人經營貸款,2017年的不良率在2.55%-4.45%之間;其次為信用卡業務,2017年的不良率在0.89%-1.99%之間;不良率最低的是個人住房貸款,2017年的不良率在0.23%-0.36%之間。

  不同行業的不良貸款情況

  據Wind資料,2016年末,我國銀行業分行業的不良率最高的四個行業依次為: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農林牧漁業和採礦業。2010年以來,這四個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都呈現“雙升”態勢。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的不良率最高,從1.56%上升到4.68%,不良貸款餘額從548.6億元增加到4523.6億元;採礦業不良率上升最快,從0.25%上升到3.57%,不良貸款餘額從22.9億元增加到676.5億元;製造業的不良貸款餘額規模最大,從1452.9億元增加到5018.1億元,不良率也從1.87%上升到3.85%;農林牧漁業的不良率始終較高,從3.15%攀升到3.57%。

  從8家大中型銀行不同行業不良率來看,批發和零售業的不良率最高,2017年,此行業不良率最低的銀行為3.17%,最高的銀行高達12.05%;其次是製造業、採礦業和農林牧漁業,2017年的不良率分別為2.23%-6.54%、0.12%-10.68%以及3.74%-5.97%。其中製造業的不良貸款餘額規模最大,佔各家銀行公司類不良貸款的比例在36.7%-53.7%之間。

  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較高的原因在於,該行業的現金需求較大,對資金的流轉最為敏感,受巨集觀經濟影響行業景氣度較低,流動性偏緊會造成其資金週轉困難,不良率上升。

  製造業不良貸款情況較為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部分產能過剩的製造業面臨被淘汰的可能,這類行業的信用風險逐步顯現;二是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放緩,部分製造業企業的經營狀況開始惡化,信用風險開始暴露。

  採礦業在2013-2016年不良率和不良餘額快速增長。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相關產品的市場有效需求不足,2012-2016年採礦業連續4年利潤負增長。2016年,採礦業利潤同比下降27.5%。但隨著價格的上漲,2017年採礦業利潤同比增長2.6倍,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7.9%。8家大中型銀行中有4家銀行2017年採礦業不良率明顯下降,3家銀行仍然上升***1家未披露***。

  農林牧漁業的不良率和不良餘額同樣保持“雙升”態勢,尤其是近年來增長迅速。原因在於,農業生產的經營週期長,面臨的經營風險較高,抵禦風險的能力較低。

  不同區域的不良貸款情況

  以8家大中型銀行的資料分析,不同地區的不良貸款情況存在明顯差異。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不良貸款在2015年達到高點,不良率分別為1.87%、1.92%,不良餘額分別為1601億元、1081億元,此後開始呈現“雙降”趨勢,2017年的不良率已經下降到1.21%和1.48%,低於全國其他地區,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1235億元、1091億元。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都在2016年達到頂點後開始下降,2016年這三個地區的不良率分別為1.98%、1.71%、2.29%,2017年下降至1.88%、1.57%、1.91%。只有東北地區的不良率和不良餘額始終保持“雙升”態勢,不良餘額從182億元增加到569億元,不良率從1.16%上升到2.47%,為全國最高。

  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基礎最好的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成效最好,率先實現了區域經濟增長的復甦,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隨之下降。中西部、環渤海、東北地區完成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能力相對較弱。尤其是東北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相對一般,部分地區出現經濟增長“斷崖式”下滑甚至負增長,因此表現為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的“雙升”態勢。

  部分商業銀行分地區的不良餘額和不良率

  ***單位:億元,%***

  防控不良貸款風險的三點建議

  對不良貸款管理需要有結構性思路。綜合考慮不同行業、產品、客戶特點,採取不同的不良貸款管理思路。一方面要把不良率高的產品、行業、區域作為管理的重點,防止其不良率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對不良率較低的產品、行業、區域,要穩定其貸款質量,分析其真實情況,防止掩蓋問題。

  加強對形勢的研判,科學制訂授信政策。授信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對巨集觀經濟、行業發展情況有深入瞭解的基礎上,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房貸為例,雖然其不良率一直很低,但未來房價走勢出現調整的情況下也會直接影響到貸款質量,因而對房貸不能簡單考慮其不良率低而盲目發展。另外,需要權衡收益和風險,並綜合考慮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如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雖然較高,但由於其利率較高,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仍然是貸款產品中較高的。小企業法人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雖然不良率較高,但由於是國家鼓勵的投向,且給予了定向降準等激勵措施,還需要銀行通過信貸管理改進,努力增加投放。

  做好貸款的全流程管理,豐富不良貸款處置手段。防範不良貸款的最佳時機是在貸前。貸前要甄別客戶,不盲信大企業,不忽視民營企業。貸中、貸後做好監控,出現風險徵兆及時退出,但也要結合企業的發展潛力,在企業面臨暫時性困難的情況下給予企業支援,在成立債委會的情況下不獨自抽貸。對已形成的不良貸款,通過線下打包出售、線上拍賣、市場化債轉股等多種方式化解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