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他採用倒敘、補敘、插敘等方法,藝術加工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渴望擁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酷的道德觀念和虛偽的摧殘之下,那一段高尚純潔的愛情卻破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美麗善良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出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最終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劇故事。

  首先當我看到瑪格麗特找藉口推辭他們的約會,阿芒認為她欺騙了他,於是寫一封絕交信給她,我真為瑪格麗特心痛,阿芒怎麼就不明白她的處境呢?她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啊!我多想跳出來對阿芒狠狠地說:你這個大傻­瓜,你們如此相愛,卻又傷害彼此,為什麼這樣做呢?我暗暗想,也許這就是嫉妒與虛榮心在搗鬼吧!可接著又讀到阿芒和瑪格麗特一起去鄉間過美滿的田園生活時,我也和他們一起開始憧憬著未來美好,要是兩人能這樣快樂生活在一起該多好啊!可是我明白如果這樣的話這本書就不會有了,我猜想著後來又會發生什麼變故呢?是缺錢用,還是那老公爵不許他們在一起…可等我看完全書之後,才知道是後來的變故讓他們永別了。瑪格麗特被阿芒所謂的正直父親逼得與他斷絕來往,可不明真相的阿芒卻以為她變心了,不斷找人羞辱她,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不告訴他真相呢?不是深愛對方嗎?為何還要離開他,使兩人痛苦呢?而阿芒也是那樣衝動,嫉妒像魔鬼深深地傷害了她。唉,真是應證了“愛之深,恨之切”這句話,心裡明明愛著卻又恨得那麼深。世上純潔的愛情難道結局都這麼令人痛心嗎?為什麼兩人真摯的愛情卻得人們的祝福,因為他們身份的差異,我找到了答案。唉,常人都說什麼“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我看來有情人未必可以終成眷屬,這兩個可憐的人兒不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嗎?

  讀完全書,文章情感的流露中打動了我的心絃,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一點我不滿意,可這本書是小仲馬的自傳體小說,作者描寫心理活動上只有男主人公***我***的心理,可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卻絲毫沒有體會到,包括旁人也沒有描寫,而在國內大多數書籍中,是不一樣的,它們將文中人物的心理,神態都寫得很到位,那樣看起來更有酣暢淋漓之感。我想這也許中西文化的差異吧!《茶花女》讓我看到了法國當時的社會,看到了這兩個不幸的人兒,看到了人世間的真情真愛。讓我不得有對“書”這個字眼肅然起敬,一個個靈動的方塊字,真的是給我多種感受。­

  ***二***

  夜幕已經降臨,昏暗的大街上傳來馬車急弛的聲音,車上下來的是一位高貴美麗的女子,身上總帶著一束山茶花,在腐爛的上層社會中“放蕩”。這便是茶花女瑪格麗特,一個沉淪在花柳紅塵間的交際花的出場。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他採用倒敘、補敘、插敘等方法,藝術加工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結果一炮而紅,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故事講是青年阿爾芒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悽婉的愛情故事。瑪格麗特是當時巴黎紅極一時的名妓,在一切光環的包圍下過著放蕩奢華的腐爛生活,深受男人的愛戴。但在這金色帷幕的背後是她痛苦的生活,空有美麗的軀殼卻沒有靈魂,表面的燈紅酒綠實際是行屍走肉,在放蕩、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現實。

  直到她遇到了一個真心待他的男子阿爾芒,她才真的屬於自己,開始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瑪格麗特為了這個男子,甘於犧牲自己一貫擁有的奢華,而阿爾芒出於虛榮妒忌和猜疑,總是誤解她的一片真心,最後在現實社會的打壓下,這段不合乎倫理的純真愛情只能隨茶花女一同永埋大地。

  瑪格麗特總帶著一束茶花,從沒見過有別的鮮花與她相伴。這些花,每月頭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隨後五天是紅色的,而花色的這種變換,始終無人瞭解其中的奧妙,我也讀不懂。只知道,山茶花的花語,是可愛謙讓、理想的愛、了不起的魅力,這也與瑪格麗特的氣質完全相符。她是一朵從陰冷、黑暗、潮溼、沒有陽光的牆角里鑽出來的一朵茶花,糜爛是它的養料,陰暗是它的點綴。而這樣生長的一朵茶花卻比任何茶花都要開得驚豔,美得脫俗,美得讓人如痴如醉。但這樣的出身也就決定了她的一生,註定無力追逐嚮往的太陽,一旦伸手觸碰,即使溫暖滋潤,但終歸會被無情地風折斷,重新墜落在這片灰暗的土地,直至香消玉損。

  在誤入紅塵的時刻,她再也不屬於她自己,不再是有些有肉的人,而成了物品,成了那些所謂上流社會男人自尊心以及虛榮心的犧牲品。她的出現總帶著光芒,讓女人為之驚歎,男人為之痴迷,為之傾盡所有,但她沒有自我,在尋歡作樂中放縱麻醉自己。直到遇到真愛,他才找回了自己,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茶花女的用心良苦和純真善良很讓我感到,一個慣以奢華物質支撐自己生活的女子,竟然可以為愛放棄自己出賣了大半輩子肉體換來的財富,一個經常肆意“剝奪”男人錢財的妓女,竟會吝於花費自己心愛男子的金錢。這是多麼純真無私的愛,多麼善良真誠的心。而這樣一個勇敢無私女性的追求,卻換來種種傷害。出於妒忌和虛榮,阿爾芒一次又一次的責備誤解茶花女。

  相比於茶花女在這段愛情裡積極的犧牲和付出,阿爾芒卻顯得自私和懦弱,他衝動易怒,無視倫理的同時又害怕得到聖靈的責備。他不能理解人家姑娘的用心良苦,用偏激的行為不斷地報復茶花女,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使她最後在現實和病痛的折磨下遺憾離世,而他的自私最終也得到了懲罰,讓他的遺生都在遺憾和懺悔中度過。

  瑪格麗特死了,在孤獨與淒涼中死去,再也沒了活著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忘了她,以前經常圍著她轉的姐妹也拋棄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而在我看來,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勇敢的為自己活了一回她的靈魂得到了淨化。那些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自私的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為娼,迫切的需要她們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髒、虛偽、殘忍的時代,如果她沒有誤入紅塵,那她一定是陽光下開得最燦爛的一朵山茶花。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這句詩也許可以用來概括茶花女這悽美的一生。活著,就要燦爛、奔放,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像夏天盛開的花那樣絢爛旺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價值;面臨死亡,面對生命向著自然返歸,要恬然,像秋葉般悄然地讓生命逝去,不必轟轟烈烈,更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懼。

  ***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有多種,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對他的一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運動,因為他認為他每天最美好的事情就是運動,所以他就能在年級運動會上大顯風采;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唱歌,因為他知道音樂可以抒發人的情懷,從而使人更高尚,所以他能在音樂比賽中大展歌喉;也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讀書,因為他理解“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他能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交談中流露出知識的淵博,那我們就來談一談讀書吧!

  讀書會使人充滿智慧,相信大部分熱愛文學的人都熱愛讀書,但讀的書也大不一樣,有讀名著的,有讀詩歌的,有讀小說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我在假期期間夜讀書了,讀的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這本小說是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小仲馬根據自己的親生經歷完成的。書中描繪了女主人翁瑪格麗特·戈蒂埃,一位容貌俊美,姿色出眾的女子,受到許多富翁豪爵的追求,而成為他們的情婦,他們每天定廂房票看瑪格麗特的戲,而瑪格麗特每逢首場演出都會帶一束茶花,所以人們都稱她為“茶花女”,她因做過許多人的情婦而整日縱身於情色之中,導致身患疾病,可他一點也不在乎,還是整日尋歡作樂,直至病入膏肓才肯接受治療,可是一切已經來不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就這樣香消玉損了。

  其實,在瑪格麗特生前和阿爾芒曾經擁有一段純潔的戀情,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兩人分開了,後來阿爾芒知道瑪格麗特死亡的訊息後悲痛欲絕,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讀過了這本書後,我的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既有對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同情,又有對當時統治的憎恨,為什麼要對一對有情人苦苦相逼。同時,我對瑪格麗特,充滿了疑問:為何你的阿爾芒有意,還要與富翁豪爵整日尋歡?難道你不愛阿爾芒嗎?但是書上給我的答案是:瑪格麗特身患重病,而阿爾芒家境貧窮,沒有能力供他治病,所以,她只得通過出賣自己的肉體來獲取昂貴的醫藥費,這是一段多麼悽美的愛情故事!但是,如果瑪格麗特當初先調養身心,養好病,再和阿爾芒共度下半生,事情就不會變的這樣悲慘了!

  《茶花女》這篇小說,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亦沒有華麗的詞藻,然而它之所以這樣催人淚下,是因為它真實的並是小仲馬的親生經歷,由此我不禁想出一句;現實生活是藝術形象的真正源泉,其次,還要為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這樣才能夢想成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世態炎涼,本如此。天成後天各一半,何處惹塵埃!

  ***四***

  牆角里鑽出一朵茶花。一個陰冷、黑暗、潮溼、沒有陽光的牆角,糜爛是它的養料。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別的任何一種花都美麗,美得脫俗,美得驚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嚮往陽光的。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那一剎那,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嬌豔欲滴的那一剎那,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了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控那伸手可及的陽光。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後再死,而是讓它保持著美貌離開了世間……

  瑪格麗特——純潔的茶花女,從一位質樸的鄉下姑娘為了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了滾滾紅塵,淪為一位風流婀娜的,染上了隨意揮霍金錢的惡習。她瘋狂的尋歡作樂麻痺自己,忘卻自己的行徑,但內心卻厭惡極了這種空虛,偽裝的生活。瑪格麗特好似在一條荊棘叢生的沼澤裡掙扎,保持有純潔心靈的女子,她渴望真正的愛情,純潔的愛情,一切善良美好的東西。終於,她遇到了阿爾芒,那個善良,風度翩翩的小夥子。瑪格麗特第一次看到別人會為她的病痛掉眼淚,她也第一次受到無微不至的關切。

  他們相愛了,愛得那麼真,那麼美,沒有一絲一毫的塵埃。瑪格麗特動心了,因為她自己始終都有一顆純真的心,只不過被塵世所封殺了而已。她跟隨著阿爾芒逃離了那個煙霧迷茫的城市,到鄉村過起了美滿的田園生活。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夢幻,瑪格麗特把這個骯髒的社會想得太簡單了。

  當瑪格麗特心靈的創傷剛剛開始癒合的時候,阿爾芒的父親——那個資本主義的代表人物,無情的再一次撕碎了瑪格麗特的美夢,揭開了她的傷疤。現實社會的虛偽,金錢,權力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茫茫無邊的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受盡了阿爾芒的誤解與屈辱,最終含恨黃泉。

  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次的成功,而是始終追隨自己的心,追隨著純潔與美麗。在那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錢可貴。但瑪格麗特做到了,她始終追隨著自己的心。她是那樣的善良,沒有將阿爾芒父親對他的侮辱透露給阿爾芒一個字;她是那樣的堅強,對於阿爾芒的侮辱始終默默地承受,沒有告訴自己心愛的人離去的原因;她是那樣的偉大,那樣的聖潔……

  ***五***

  我是一個不太喜歡看書的人。我特別不喜歡看那些不知名的小說。如果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我就偶爾對文學作品感興趣。

  記得在讀高二的時候,那天我和幾個同學去圖書館借書看。我在那浩瀚的書海里轉了一圈卻不知道自己喜歡看什麼書?後來我去問那圖書管理老師問她有什麼書好看的?她看看我問我想看什麼書?我說我喜歡看悲劇。然後她就給我拿了一本書就是《茶花女》。當時我看看這本書的封面心裡想:這本書好看嗎?。再想想:既然是老師介紹的就借回去看看吧.。

  當時我把書借回來的時候我一直不看,把它放在書桌最難找的地方。因為我當時好像對這本書沒有一點興趣。

  有一天上自習課,我無聊的很啊。想玩手機可惡的手機沒電了,想寫寫情書可又不知道寫給誰?想著那天從圖書館借回來的那本書就拿出來看看。讓我想不到的是:原來對這本書一點都不感興趣的我在五分鐘的略讀中這本書的故事深深迷住了。從那天起不管上哪個老師的課我都在看《茶花女》直到把這本書看完。

  這是一本法國作品。法國本來就是一個浪漫的國家。我喜歡這本書裡的男女主角。他***她***們的愛情故事觸動了我身上的每一條神經。

  以前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什麼太多的感想,只是被它的故事情節感動罷了。現在再從看的時候就有如此多的感想............

  想想如今又有多人為那些身不由己的人感到同情呢?如今社會有些人為了金錢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而去逼良為娼去販賣人口專做違反國家法律的事。把自己的快樂強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讀完這本書我為茶花女的愛情故事感到可悲,我為他***她***們的遭遇感到同情。我為當時的社會制度感到可笑,我為那些為了滿足自己慾望把自己的快樂強加在別人身上的他們感到可恥。

  讓我想起了這兩句古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人古有一死,或死重於泰山,或死輕於鴻毛。到了愛的盡頭茶花女死了,但她的靈魂還活著她那純潔的心靈還活著。

  即使有再多的感想也罷了。其實在為茶花女的同情裡我最想感謝的就是小仲馬。因為小仲馬寫了一本這樣的文學作品給我的人生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