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作文精選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所寫,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悲慘世界》一書讀完後,整個人陷入了一陣難以言明的感動,我被主人公冉阿讓的偉大精神所深深折服。

  冉阿讓:做為本書的主角,他的經歷非常曲折。有煉獄般的監獄生活,有渾渾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的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的逃亡時期,有隱居的時期。他本是一個普通的市民,因為家境所迫,偷了一個麵包,而被關監獄9年。他本是個無罪的人,卻被黑暗的現實所毀滅。多年的痛苦的監獄生活讓他幾乎成為野獸而失去人性。後來他越獄了。他穿的破破爛爛地走在城鎮的街道上,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躲避著他,視他為細菌瘟疫一般,沒有一點吃的和留宿。直到到了涅迪主教的家。涅迪主教仁慈地對待了他。當他晚上在涅迪主教家裡夜晚留宿時,他居然想要殺了熟睡的涅迪主教,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燭臺和盤子。但是最後主教寬恕了他。放走了他。後來他當了某市的市長,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為市民做了許多貢獻,受到人們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能放過他。成為市長的冉阿讓被稱做馬德蘭先生。他非常正直仁愛。他就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後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著正義的事情。對於這點,我非常尊重。一個人能不為自己的利益而把一切奉獻給他人,這是很偉大的。冉阿讓的身上透出一種魅力,一種讓人佩服的道德。

  從一個犯人到一個讓人尊敬的善良的為別人服務的高尚的人,冉阿讓做出了這種轉變。這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是對人性道德的歌頌。

  然而這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卻能把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更讓我為雨果這位文學巨匠寫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嘆當時階級的社會對待窮人的殘暴;也感嘆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人們你與我詐的陰險;更感嘆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犧牲,那些心中充滿愛和希望的人。

  作者雨果把法國底層人民的苦難,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整部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裡,深刻體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的不甘和抗議。

  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和諧平等的社會。

  ***二***

  讀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所寫,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在小說裡透露了人人生來平等這個思想。通過冉阿讓的遭遇,我們可以知道,人一開始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應該始終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一個人做過壞事並不代表他這輩子就只能是壞人,也不說明他這個人本質就是壞的,只是因為他缺乏愛,感受不到愛,所以也不相信愛。我想冉阿讓就是這種人吧,主教的無私舉動,深深震憾著冉阿讓。於是冉阿讓也相信人間有愛了,轉而自覺成為一個愛心傳播者。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留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主教高尚的行為,深深震撼了冉阿讓,令冉阿讓看到人世間還是存在愛與善的,也促使了他後來的轉變。主教心裡有愛,他把愛傳遞給冉阿讓,而冉阿讓則把愛傳遞給更多的人,用其一生去贖罪。

  我開始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會有這樣的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感化了冉阿讓,使他重新燃起了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雖然冉阿讓最後沒有和女兒幸福生活在一起,但他已經毫無遺憾了,終於可以安詳的離開了。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做真正的自己,把任何刻意的偽裝都脫掉,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人才是擁有高尚情操的人。

  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三***

  這部小說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以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逐漸展開。

  小說裡的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極為悲慘,他只不過投了一個麵包,就在牢中過了十九年,經過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無著的困境時,受到了善良的主教的關照,他用主教的錢,辦起了工廠,又被民眾選舉為馬德蘭市長。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身體強壯,但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人誤解……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他被戴上了終生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役,一個海員在修理桅杆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讓不顧安危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他又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救助別人。然而,在他死的時候,他只見了一眼他的女兒,讓她給冉阿讓豎一塊無名的石碑,就死去了。

  我想,冉阿讓只不過是因為飢餓,偷了一個麵包,就做了十九年的牢。出來以後,他做了那麼多的好事,來彌補他那當年的過錯。但是社會、人民為什麼不能接受他呢,難道都不相信他會洗心革面,做一個好人嗎?他原本是一個善良的人,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制裁,以及現實的冷酷。這些,早已經改變這個人,讓他變成一個野獸,結果他偷了主教的銀器,有人把他逮到後帶到主教這裡,主教卻說這些銀器是他送給冉阿讓的,冉阿讓很受感動,從此以後,他變得樂於助人,卻還是不被社會所接受,他為人善良,以愛制“惡”,做盡了無數的好事,最終卻還是沒有得到善良的酬報,含淚而亡了。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古話,為什麼在這裡卻得不到應驗,冉阿讓死的還是那麼悽慘,他的努力還是沒有被人民、被社會認可。

  小說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四***

  今天上午,我看完了暑假中最後一本書:《悲慘世界》。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大作家雨果寫的。這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了。這本書的大體故事是這樣的:冉阿讓因為生活所迫偷竊麵包被抓坐牢。出獄後的冉阿讓因為有黃色通行證***此證記錄了一個人的罪惡過往***而飽受人們欺凌和藐視,沒有人敢接受他過夜。而無私的主教卻幫助了冉阿讓,也沒有因為他偷主教的銀器而送他上法庭,而是仁慈的說:“把這些用在銀器適當的地方,讓自己過上好日子,我已經洗淨了你的靈魂,把它放在主面前。”冉阿讓聽後倍感溫暖。之後,冉阿讓改名換姓,在一個小鎮上定居下來,成為了“馬德蘭市長”深受別人的愛戴。之後,他又收養了一個叫珂賽特的女孩,她的媽媽死了,珂賽特也一直被黑心店主德納第虐待著。冉阿讓和珂賽特一起相依為命,雖然無理的警方一直在通緝他。幾年過去了,珂賽特長大出嫁了,不久,冉阿讓就去世了,他在十字架前,走得很安詳。

  我看完書後,心裡難以平靜。我想:因為有了仁慈的主教,冉阿讓才獲得了新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同時,他也幫冉阿讓變得善良,變得助人為樂,最後通過努力成為了市長,深受市民的愛戴。看到冉阿讓取得這樣的成績,我真替他感到高興啊。他變得友好了,變得平易近人了,變得快樂了。冉阿讓很感激主教對他的救贖和幫助:“在主教去世時,他穿著一身黑色的衣服。”由此可以體現出他沉痛的心情。冉阿讓也是被逼無奈去偷麵包坐牢的,但是出獄後,他變成了一個好人!這肯定讓主教很欣慰,覺得冉阿讓出人頭地了。在小說中,也有一種醜陋的人,就像德納第夫婦。他們骯髒,邪惡,貪婪無比,他們視錢如命,因為說謊而有了英雄稱呼,這種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把可憐的珂賽特當成了搖錢樹,一直虐待她……

  我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寬容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正是因為這樣,沙威警官才被冉阿讓的善良和寬容感動,放棄了對他的追捕。

  好的名著勝過一切美食。多讀些好書,可以引導我們的思想洗滌我們的靈魂。要做一個善良而高尚的人,這就是這本書對我的教育。

  ***五***

  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由於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棄“惡”從善。他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成了大富翁,並且當上了市長。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執法者卻不放過他。他為了不連累無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離監獄的魔爪。然而當局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次捨己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無疑是當時黑暗世界的悲慘典型,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麻木了,被金錢和權利衝昏了頭腦。這本書中,冉阿讓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來,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麼巨大,但那時的統治者的行為和本質,導致了整個法國人民的品質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讓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棄惡從善,說明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也是為了救幾個孩子而入獄的,但那無理荒謬的法律使他永遠帶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獄中的鐵門鎖上了他的自由,同時也鎖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試問當今社會能有幾人像他那樣用慈悲去對待一個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鎖住冉阿讓心中的那把鎖。冉阿讓的善良在黑暗的社會面前是蒼白無力的,他自身的改變最終並沒能改變他的命運。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個巨人,他在誤解中死去,卻沒有一句怨言。也許現在再也找不出這樣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憐憫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親情來換取。在公交車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扶著扶手卻無一人讓坐。為什麼呢?膽怯?不好意思?還是根本不當一回事?心裡想著:別人都不讓,我為什麼要讓啊,好不容易坐一會,還要讓她坐?那請大家想想,當你白髮蒼蒼的時候,也無一人讓坐,你是什麼感受?老人們已經為社會奉獻了他們的青春,換了的卻是這個嗎?

  冉阿讓的遭遇只是那是社會中眾多窮困人民的一個,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但我不想看到“悲慘世界”在當今社會再度發生!

  一本書,一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