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時用耳機接電話真能減少車禍嗎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錯覺為洪水猛獸,卻往往在不經意間受其擺佈。本書的兩位作者在美國哈佛大學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故事和實驗,揭示了各類錯覺的形成機理,進而向讀者展示出人類認知能力的侷限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非手持電話被人為神化

  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吧:經過一天勞累的工作,你拖著疲倦的身體駕車回家。在路上,你的大腦還在飛速運轉,尤其是一想到還有很多家務要做,更是感到頭疼。突然,一個小孩踢著皮球闖到你駕駛的路線上,你是否能夠及時剎車?如果你正好在接電話,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是否有信心避免事故發生呢?

  儘管在駕車的同時接電話有時是件無法拒絕的事情,但越來越多的例項表明,這絕對是危險的事情,它導致事故的機率絕不亞於醉酒駕車。試想,面對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小孩,如果你在使用電話而使剎車慢了一點點,那將引起怎樣可怕的後果?

  反對駕駛員打電話的運動就此轟轟烈烈地興起,紐約是全美第一個就此事立法的城市。立法委員會的智囊團相信,禁令將確保司機的眼睛盯在馬路上,手放在方向盤上,避免讓他們分心。但與此同時,立法委員會也以多數票通過,暫時擱置禁止在駕車時使用非手持耳機式電話的討論。這無疑觸動了電話公司的神經,他們靈敏的嗅覺迅速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大力推動這項立法的同時還藉助輿論工具宣傳。

  在一次調查中,77%的人認為非手持耳機式電話的安全性遠遠高於手持電話。無論是立法委員會對非手持耳機式電話曖昧的態度,還是電話公司不遺餘力的推薦,都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當司機雙手放在方向盤上而目視前方時,無論多麼出人意料的事物,都可以被察覺到。遺憾的是,事實完全相反——用耳機接聽的危險係數不會明顯降低。關鍵在於,開車接電話與手和眼無關,無論以何種方式接聽,都需要耗費大腦的認知資源。

  認知資源決定行動質量

  認知資源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決定了認知加工過程是並列還是平行的。例如,在一條筆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時和朋友交談是很容易的,因為行走過程與語言過程可以同步進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佈滿水坑的人行道,而要改變行走線路時,你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講話了——現在的行走過程需要額外的資源來計劃,使得語言過程被擠了出去。在這個例子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人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

  認知資源是人類進行各種活動的界限,一旦某種複雜活動超過認知容量的最大限度,人們就無法完成原有任務。行動的結果本質上取決於認知資源消耗的多少——耗費得越多,任務完成的質量就越差。

  讓我們重新審視手持電話與“神奇”的非手持耳機式電話。二者都是同時進行駕車和講電話兩個活動,耗費的認知資源——確切說是注意力資源是相同的。從這點上說,兩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差異。

  換言之,駕車時打電話之所以危險,不是用一隻手拿電話就影響了安全駕駛,而是在於講話本身——說話是一件耗費認知資源的事情,無論使用何種方式。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多數人不知道認知容量的存在,很多地方的法律只禁止在開車的時候使用手持電話,這反倒增強了公眾對非手持電話的信心,也使他們對此事的誤解越來越深。

  與同乘者閒談為何安全

  那麼,與同在車裡的人聊天也是危險的嗎?很多證據表明,與開車時打電話相比,僅僅與同乘者說話對安全的影響要小得多:首先,與同車的人聊天可以更容易聽見他人說話的聲音,也更容易理解說話的內容,這要比打電話輕鬆得多;其次,車裡的同行者本身也提供了一雙可以觀察周圍情況的眼睛,其提供的安全係數要遠遠高於電話另一邊的那個人;最後,也是最有意思的原因,來自很多學者所說的“社交需求”——當你駕駛到一段情況很複雜的路面時,反而沒有迫使你繼續談話的“社交需求”的壓力,你的同伴很可能會停止聊天並保持安靜,幫助你觀察周圍的環境。但是,如果你當時在打電話,“社交需求”就會迫使你不能終止談話。

  綜合考慮這三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單純的講話與用電話聊天對駕車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