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閱讀期末考試複習題

  閱讀是語文考試的重點板塊,佔分比例大,那麼七年級的同學應該怎樣在期末考試之前做好這部分的複習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一部分

  一、***11分,6、7、8題每題3分,9題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又稱清潔工藝或無害化工藝***不僅意味著生產的廠房環境要清潔,還有著比這深刻得多的內涵。它是指一種無汙染、少汙染的工藝。它要求在生產過程中輸入的資源或能源獲得最高限度的利用,即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最少,產生的廢棄物自然也最少。具體的辦法是實行閉路迴圈,把甲乙兩個以上的流程合成一個閉路體系,使甲過程產生的廢料和副產品成為乙過程的原料。這也就是將汙染控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零排放或最低排放,而不是過去那樣製造了汙染,回頭再去治理。

  科技的日新月異使清潔生產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切實可行的理想的工藝。它既節約了資源和能源,降低了成本,又防止了汙染,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真可謂一箭三雕。而且清潔生產使人類走出了工業文明的困境,給綠色文明注入無限生機。所以,清潔生產已成為西方企業發展的方向和追求,而高技術的綠化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清潔生產在我國有著特殊意義。我國要跳出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這兩個怪圈,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工業生產中推廣和普及清潔生產。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總體說來是個資源大國。但用13 億去除,我國又是一個人均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數的1/3;水資源為1/4;森林與林地為1/6;森林蓄積量為1/8;礦產為1/2,且貧礦多,富礦少,伴生礦共生礦多,單一礦少。資源不足在經濟起飛的現階段就已十分突出了。另一方面呢,我國至今沿用能耗高的、粗放經營的、奢侈浪費的發展模式。請看下列的一些統計數字:煤炭熱效率為20%~30%,許多國家已達40%~50%;工業用水重複率為25%,發達國家為70%~80%;萬元產值耗水近400噸,發達國家為40噸;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1~3倍,比印度也高1.6倍。此外,我國社會最終產品只佔原料總投入量的20%~30%。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增長速度已普遍低於經濟增長速度,說明它們控制資源消耗取得很大的進步。我國1952~1987年間國民收入增長8.6倍,能源消耗卻增長14.9倍,有色金屬消費量增長23倍,鐵礦石增長24倍。一方面是短缺,一方面又“大排大放”地浪費。

  6.對文中“清潔生產”這個概念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A.清潔生產是一種無汙染或少汙染的綠色工藝。

  B.採用清潔生產工藝能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或最低排放。

  C.清潔生產工藝流程採用兩個互動迴圈的閉路體系,把汙染控制在生產過程中。

  D.清潔生產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理想的工藝,它已經或必將成為各國工業生產發展的方向和追求。

  7.下列資料,全都表明我國工業生產能源高消耗的一項是

  ①煤炭熱效率為20%~30% ②工業用水重複率為25%

  ③萬元產值耗水近400噸 ④單位能耗比印度高1.6倍

  ⑤有色金屬消費量增長23倍 ⑥能源消耗增長14.9倍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⑥

  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清潔生產,不僅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給環境帶來汙染,更重要的是生產的環境清潔。

  B.我國擺脫工業文明困境的出路,關鍵在於推廣和普及清潔生產。

  C.清潔生產不僅能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汙染,而且還將使地球生物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得到保護並和諧生存。

  D.發達國家採用清潔生產已經使能源消耗普遍低於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如果堅持這一發展方向,經濟也可以起飛。

  9.本文主要運用哪兩種說明方法說明“清潔生產在我國有著特殊意義”?

  第二部分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①,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②,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③,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④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⑤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⑥?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⑦?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⑧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封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注】①浸灌:形容江水浩蕩的樣子。 ②齊安:郡名,就是黃州。 ③舍:三十里。 ④武昌:湖北鄂州。 ⑤故城:唐以前的黃州城***唐朝曾搬遷州城***。 ⑥風何與焉:與風有什麼關係呢? ⑦病:愁苦,傷心。 ⑧會計:指徵收錢糧等事。

  10.下列各項前後兩句中加點的字,意義、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A.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B.玉之言蓋有諷焉 鄒忌諷齊王納諫

  C.將何適而非快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D.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 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和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其流奔放肆大 B.岡陵起伏,草木行列

  C.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 D.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寫法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從江勢三變、越變越大,引出張夢得為覽“江流之勝”而建亭、“餘兄”名亭曰“快哉”,從而自然點題。後文就“快哉”生髮開來,指出風本無快與不快之分,快與不快全在於人能否“自得”“坦然”。

  B.主體部分先景後人,既扣題寫亭上可縱覽遠近江山形勝、憑弔歷史遺蹟,又指出快與不快在己而不在物,讚揚勉勵張夢得“不以謫為患”。

  C.本篇一再引古事:前引孫曹周陸之事,以證明黃州赤壁就是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後引楚襄宋玉之事,闡明快與不快在己而不在物,為下文讚揚鼓勵胸懷曠達張本。

  D.本文主旨有兩層:風景壯美值得“快”,是淺的一層;進而論“快”靠“自得”,並讚揚身處逆境而能曠達的胸懷,才是深的一層。這樣,寫景文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第三部分

  三、***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3分***

  ***2***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3分***

  ***3***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4分***

  14.閱讀下面兩首北宋詞,然後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

  《木蘭花》① 《鷓鴣天》①

  張先 賀鑄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②鞦韆遊女並。 紫府②東風放夜③時,步蓮穠李④伴人歸。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

  行雲去後遙山暝③,已放笙歌池院靜。中 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鳳凰城闕

  庭④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注】①本詞是作者86歲時鄉居吳興時作,描寫寒食 【注】①青年以後,作者長期輾轉偏僻之地任些微小職,本詞作於此

  節的圖景,古人這一天有禁菸、插柳、上頭、踏青、 時。 ②紫府:紫色象徵華貴,此處“紫府”代指整個東京。

  掃墓、賽龍舟等習俗。 ②筍柱:竹製的鞦韆架。 ③放夜:解除夜禁。唐以後,逢正月十五前後幾日解除宵禁,讓人

  ③暝:日光漸漸暗下來。 ④中庭:庭院之中。 們盡情觀燈遊賞。 ④步蓮穠李:女子容貌嬌美如穠豔的桃李。

  ***1***張先詞以恬靜的心情、歡快的筆調,寫出了水鄉一派歡歌笑語春意盎然的情景;賀鑄詞則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有志難展、鬱悶孤獨、懷才不遇的情感。在寫景時,兩詞都很注意煉字煉詞,請簡要分析張詞中“競”“並”兩字或賀詞中“五更”“十里”兩詞的表達效果。***4分***

  ***2***兩首詞上下片之間都構成了對比襯托,請作賞析。***4分***

  15.作家、作品常識及詩文名句填空。***6分***

  ***1***與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中國著名戲曲作家,是《牡丹亭》的作者、明朝文學家 。***1分***

  ***2***中國古典詩文詞曲中既有借寫大雁抒情的名句,如王勃《 》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 ”、王實甫《西廂記》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總是離人淚”;又有描寫音樂的絕佳片段,如 《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蘇軾《赤壁賦》中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泣孤舟之嫠婦”。***5分***

  四、***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壺口的黃河

  肖鐵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面板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車行山谷中,遠遠便聽見陣陣低沉的轟鳴,在左右山壁間碰撞,心也隨之律動,未見其影,先聞其聲,知道壺口到了。

  天漸漸成了黃色,水汽豐富得似乎憑空能捏出一把汗來。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地竟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酒,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來。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瀰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旋渦,像是從河裡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雲裡。

  想黃河從巴顏喀拉山流下的時候,水也該是清的吧?畢竟是雪水的彙集,是上天的洗禮;下游也會清些,因為地勢漸平,流速漸緩,黃沙也會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現在的黃河,剛剛從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流過,厚重得帶著大地的表皮,聖水也染上了中國的顏色,水裡一定還有與大地摩擦而生的餘熱,當然還有陝北的信天游溶在裡面,歌曲帶著水旋轉。黃河在這裡最黃,金黃得如同太陽也落在裡面。

  黃河之水天上來,如果說往前往後的黃河都是平面的話,到了壺口,黃河一下子像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來。這時的黃河是立體的黃河了,像猴子站立起來是人進化的重要標誌,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就像個頂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說話,那浪濤捲起雷鳴般的吼聲,便是她的第一聲啼哭,第一聲就不同凡響。注視著從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裡的生命在毫無羈絆的狀態下的興奮和放縱。那啪啪的水擊之聲便是歡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盡致。看久了,心也會溶進那飛濺的黃色水流裡。

  抬起頭,極目四望,北方,陽光打過去,一片白色,水和天連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裡;下游,水會漸漸寬闊,畢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終結抑或是昇華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氣和。只有在這裡,給予黃河的天地竟僅僅小到一個壺口,考驗也就在這裡了。過去了,黃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後便沒有什麼能擋住她的了,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不復還。看看空中的水汽,聽聽大地的迴音,便會知道黃河的自信和決心。躍過去,一躍就是五千年,或七十萬年,或是一百七十萬年,肯定還要久遠。司馬遷會不會從這裡受到了鼓舞,而將那漢代的竹簡寫盡寫穿?易水該是黃河的分支吧,要不荊軻怎麼會有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氣概和性格?

  這才是中國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豐鎬,就是大秦的咸陽,就是盛唐的長安。半坡人該是在這兒舀過水吧?秦嬴政該是從這裡出過兵飲過馬吧?有這樣的水,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還有什麼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維希※為尼羅河作傳,也該有人為黃河作傳的,那應是中國人的自傳!

  【注】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國著名傳記作家,著有《地中海傳》《尼羅河傳》等。

  16.文章開頭從“中國的水”寫到黃河,再寫到“壺口的黃河”,對這樣安排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運用對比、層遞等手法,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凸現主題,總領全文。

  B.運用反襯、比喻等手法,表明九寨溝、太湖的水不如黃河的水,凸現主題。

  C.運用誇張、反問等手法,闡述“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凸現主題,總領全文。

  D.運用比擬、排比等手法,證明“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總領全文。

  17.第4自然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5分***

  18.怎樣理解第6自然段“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這句話的含意?***4分***

  19.為什麼說壺口的黃河“才是中國的河”?請聯絡全文分條概括作答。***6分***

  五、***13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所提供的特定情境,用諧音的辦法在文中橫線處填上一個得體的詞語,幫助高青天完成對老婆由嘆息到讚歎的轉變。***2分***

  話劇《雷雨》中,作家曹禺設計了這樣一處令人拍案叫絕的臺詞:“你是萍……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用諧音的辦法,巧妙寫出了侍萍由對兒子的母愛親情向對惡少的痛惡仇恨的感情挪移。

  古裝喜劇電視片《明鏡高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縣令高青天是個秉公辦事、深得民心的好官,怎奈其妻蠻不講理。一次,他被老婆噼裡啪啦地訓斥了一通,老婆剛離去,他忍不住嘆氣說:“真是個mǔ……”還沒說完,老婆就跑回來追問:“你說我是個mǔ什麼?母老虎,還是母夜叉?”面對怒氣衝衝的老婆,高青天深知,如果真槍實彈,鋒芒畢露,定會鬧得不成體統,不可收拾。高青天搖頭否定了老婆的兩個答案,靈機一動,說她是“ ”。這一下,老婆玉顏大展,樂不可支。其實她何嘗不知道真實的答案呢!

  一個小小的機智,一下子就柳暗花明,曲徑通幽了。

  21.閱讀下面兩則故事,補寫後面的兩副對聯。***4分***

  四川樂山凌雲寺,相傳是蘇軾年輕時讀書之處。據說蘇軾少年時,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常受人稱讚,因此不免年少氣盛,曾在門前貼下一副對聯道:“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不久有一白髮老人持一小書前來請教,蘇軾接過一看,不覺一驚,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老翁笑著說:“還望博學的小蘇賜教。”蘇軾面紅耳赤,連連說道:“請老前輩原諒,小生一時狂興。”蘇軾趕緊在原對聯上下聯的前邊分別加了兩個字,使得這副對聯的思想境界和情趣與原對聯截然兩樣。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人人仰慕渴求。相傳每到年節,他家的春聯一貼出來,很快就被人當作寶貝揭走。大過年的,家家大紅春聯貼在門口,喜氣洋洋;可自己家,親友上門了卻沒見春聯,王羲之不免有點沮喪。這一年,他暗自思忖,想出了一個辦法。大年除夕,王家早早貼出了一副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如此不吉利的聯語,家家避之惟恐不及,誰還會去揭呢?可是,初一大清早,人們發現王家原對聯上下聯的後邊分別加了三個字,新對聯的思想情趣與原對聯截然兩樣。

  在原對聯的上下聯中,蘇軾和王羲之分別補寫了哪兩個字和哪三個字呢?請你補全這兩副對聯,表達蘇軾後來要表達的意趣和王羲之真正想要表達的意趣。

  識遍天下字 福無雙至

  讀盡人間書 禍不單行

  22.摘取下面文字中的適當詞語,對應地填入答題卷三幅土地和花的示意圖中,以直觀地準確地顯示本段文字的基本內容。***3分***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開出不同的花朵一樣,資訊文化的崛起改變了人們的群體意識。濃厚的鄉土意識是口頭傳播時代的產物。人們只能與本鄉本土的小群體頻繁交流,從而產生一種鄉土依戀心理。強烈的民族意識是文字傳播時代的產物。不同鄉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認同,共同的文字支撐著共同的文化。只有進入電訊時代,各民族之間的普遍的文化認同才能發生。面對衛星電視和電子計算機,人們接受的是全方位傳遞的文化,人們必須依靠異種文化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發展自身的文化。人們越來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從全球協調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認識問題,從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識。

  23.在下列小詩《秋實》中的橫線處填上合適的語句,使上下文連貫順暢。***4分***

  秋天,成熟的果實低下了頭,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樣變得成熟?

  不是風,我怕早已黴爛枝頭,

  不是雨, 。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蒼白,

  ,我怕早已憔悴醜陋。

  ,給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謝光照日晒, 。

  六、***6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中”是中國人投注深厚思想感情的一個地理方位名詞。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居天下之中,是開化最早文明最高的區域;當今湖北人深感自己“得中獨厚”,決心實現“中部崛起”;

  “中”是中國人深藏腦海血脈骨髓的一個哲學文化概念。儒家力倡“中庸”,既認識到“過猶不及”,強調“不為已甚”,反對偏激、莽撞,也擯棄懦弱、屈膝,主張奉行“中道”而“不偏不倚”;

  “中”更是中國人百年的夢想、奮鬥的目標。使古老的華夏民族迎來偉大復興,叫東方的蒼龍再度昂首騰飛,實現炎黃子孫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夢想,讓神州大地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心和核心……

  “中”激發了你什麼樣的感受?引發了你什麼樣的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請把標題寫在答題捲上***,自選文體,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