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諧在望黑板報

  人人都想擁有健康,新的時代對健康的理解包括三個方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欣賞

>

  相關資料1

  1*** 堅強的信念能贏得強者的心,並使他們變得更堅強。

  2*** 人生,要的就是驚濤駭浪,這波濤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偉大的,最後匯成閃著金光的海洋。

  3*** 收穫是事業的雨量計;聚集著奮鬥者灑落的每滴汗珠。

  4*** 用愛生活,你會使自己幸福!用愛工作,你會使很多人幸福!

  5***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6*** 在一個崇高的目的支援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

  7*** 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當你有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

  8*** 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9*** 遇到挫折,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馬上行動,堅持到底,決不放棄,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會成功。

  10*** 不能埋怨社會的不公,既然老天沒給你你想要的,就要自己去爭取,

  相關資料2

  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2.1內因

  2.1.1生理素質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學生對生理自我的接納度影響其自我評價與自尊水平。性別、外貌、體型、膚身、身體缺陷等都可能導致自卑感的產生。受生理缺陷影響的大學生缺乏安全感,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常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笑話,因而離群索居,不敢主動交往或融入群體。

  2.1.2 人格特質

  自卑感的產生與人格型別有關。比如抑鬱質為主、性別內向的個體,往往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敏感多疑、害怕失敗,容易緊張和苦惱,容易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

  2.1.3自我意識偏差

  自我包括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部分。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不能較好地協調一致,或者理想自我過於脫離實際,或者在實現理想自我中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方法,所以在行動過程中容易急躁,失去信心,產生自卑。在自我認知過程中,自卑者往往習慣於片面、極端、誇張化的認知模式,比如拿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比如因學業表現平平或無出色表現而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對自我的否認。部分大學生往往過高估計自己,自尊心過強,如遇挫折調適不當,也可能會心理惆悵,懷疑自己,喪失自信,逐漸產生自卑心理。

  2.2外因

  2.2.1社會環境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優勢不復存在。相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壓力,大學生顯得力不從心,取而代之的是彷徨、失落、自卑。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可能打擊,心理脆弱者難免會滋生自卑情緒。同時,高校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素質普遍不高,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缺乏市場競爭力,不能適應單位用人所需。部分大學生因就業壓力而苦惱、困惑、自卑。

  2.2.2家庭環境與生活境遇因素

  家庭結構缺陷、家庭功能不完善、家境貧困、童年生活的不幸、父母長輩的不當言論,特別是對孩子的訓斥和嘲笑、被人忽視的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自卑心理的形成。比如,家庭貧寒的學生,從家庭裡首先得到一種較低的身份認同,肩上揹負著自卑的包袱。來到大學校園,與家境條件良好的學生比較,強大的反差會導致其自卑心理。他們會擔心會被人瞧不起,言行舉止不自信,避免與老師同學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