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工作會議講話***2***

  農林工作會議講話***二***:

  同志們: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三區三城”建設的工作部署,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扣現代農業發展主題,突出農業“四生”功能定位,進一步加快落實“四個百萬畝”佈局規劃,不斷創新發展理念,提升發展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契機,農業生產實現新的增長。全市各級積極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及時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農民生產積極性和抗災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實現穩中有升。

  一是糧油生產獲得高產豐收。今年我市夏熟生產,期初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影響,由於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加強田間管理,促進苗情加快轉化,夏熟小麥、油菜繼續豐產豐收。全市小麥實收面積95.75萬畝,平均單產316公斤/畝,僅比超歷史的去年略減。油菜實收29.79萬畝,平均單產158.7公斤/畝,均與超歷史的去年***小麥323.7公斤/畝、油菜159.3公斤/畝***基本接近。全市實種水稻面積135.21萬畝,完成了省、市下達的135萬畝種植任務。實現單產593.5公斤/畝,比上年增18.5公斤/畝,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水稻高產增效建立”工作紮實推進,開展了3個部級、6個省級和6個市級萬畝示範區建立,太倉雙鳳、崑山澱山湖、張家港塘橋3個萬畝水稻建立示範區經省專家組驗收,平均單產均超過了700公斤/畝,最高的達到736.3公斤/畝。

  二是園藝生產擴面增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專業合作為紐帶,促進基地生產規模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產品品牌特色化,園藝生產面積有所擴大,效益持續增長。全年蔬菜播種面積152萬畝次,實現總產值40億元,同比均增長10%左右。新增果茶麵積1.2萬畝,產量高達10.5萬噸,產值達7.3億元,果茶品牌優勢進一步擴大,價格同比有新的提升,其中名***特***茶產值達1.74億元,比去年增0.2億元。全市堅持“精品蠶業”方針,加快發展現代蠶業,吳江優質蠶繭基地、太倉原蠶基地、天平山種質資源基地三大蠶桑基地建設不斷推進。

  三是水產生產縮面增效。由於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需要,網圍壓縮基本完成,水產養殖面積115.9萬畝,比上年減少8萬畝。水產生產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進一步改善,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科學養殖方式加快形成,特種水產品養殖比率達到57%。其中陽澄湖大閘蟹圍網面積3.2萬畝,總產量達到2100噸。今年由於大閘蟹等特種水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漁民普遍增收,全市漁業總產值可達67億元,比去年增長10%左右。

  四是畜禽產業有增有降。畜牧業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畜禽出欄價格比去年同期出現較大降幅,全市生豬出欄114.3萬頭、存欄83.1萬頭,分別同比減少1.2萬頭和增3.3萬頭;家禽出欄3961萬羽、存欄1077萬羽,同比分別下降9.6%和2.9%;生豬、肉禽、蛋禽的規模化比率分別達到85%、97%和93%。奶牛養殖受“三鹿奶粉”事件影響,各地大力整治養殖企業,關停了一批小散養殖場,奶牛存欄2.33萬頭,同比下降16.3%,規模化養殖比率達到99.5%。羊存欄7.87萬頭,同比增長5.4%。預計全市畜牧總產值33-34億元,比上年略增。

  ***二***以推進高效規模農業為重點,現代農業取得新進展。全市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局,積極優化產業形態,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推進農業生產與基礎建設同步發展、生態環境與農村面貌同步提升、產業體系與產品建設同步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示範區建設不斷加速。30個市級規模化示範區、250個市***區***及鎮級規模化示範區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建設規模不斷擴充套件,建成萬畝以上高標準現代農業示範區14個、千畝以上64個。加大了農業園區的資源整合和功能拓展力度,全市組織申報了張家港***常陰沙***現代農業園區、常熟尚湖生態農業園區等八大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涉及耕地面積58萬畝。

  二是高效設施農業加快推進。新增高效農***漁***業面積超過23.22萬畝,全面完成省下達19萬畝的任務,總面積達到170萬畝,今年新增設施農業5.6萬畝,完成了省下達5.5萬畝的指標任務。休閒觀光農業深入發展,觀光農業園和農家樂專業村合計達到150家以上,年內接待遊客1750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22億元。舉辦各類農業節慶活動50多個,吸引人數達到100萬人次。

  三是農村生態綠化力度加大。今年新增林地綠地12萬畝,其中成片林5.3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2%,啟動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完成主體改革任務25.52萬畝,佔56%。在省內率先成立獨立建制的溼地保護管理站,加快溼地規劃與檢測工作,溼地保護與利用力度進一步加大。

  四是農產品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增了35個省級標準和23個市級農業地方標準,新申報“三品”數量160只,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總數超過1400只。20xx年被列為農業部大中城市例行監測範圍,抽檢的水產品、蔬菜、食用菌等三個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加大優質農產品市場對接力度,開展了優質葡萄、鳳凰水蜜桃、地產果品等一系列農產品專場展銷,經常性組織市民進基地、農產品進社群等活動。

  五是外向型農業危中求機。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加深,對外向型農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全市各級注重在危機中把握髮展機遇,主動出擊,攻堅克難,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大力培育出口品牌,組織參加國內外農交會、農博會,強化農業宣傳推介,外向型農業在危機中繼續保持了一定的發展勢頭。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專案投資55億元,註冊外資2.5億美元,實際農產品出口2.9億美元。成功舉辦了第八屆蘇州優質農產品交易會暨現代農業展示會,三天展期進館人數超過15萬,展銷額超過1500萬元,是我市歷屆農交會中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大的一屆農交會。進一步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20xx年農業綜合治理、丘陵山區開發總投資超過1億元,順利通過了國家第七期專案驗收。

  六是農機化水平快速提高。水稻機械化實現新突破,種植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比上年增長一倍,超過了市政府下達的65%目標,繼張家港市後,常熟市、吳江市被認定為全省率先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先進市***縣***,崑山市也基本實現了水稻種植機械化。秸稈機械化還田加快推進,張家港市、常熟市虞山鎮、崑山市張浦鎮被列為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示範縣和示範鄉鎮。

  ***三***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動力,為農服務取得新成效。堅持把學習實踐活動與拓展工作思路相結合,與推動工作落實相結合,與提升服務水平相結合,以高效優質服務紮紮實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一是深入推進農業行政執法。貫徹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啟動 “20xx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實施種植業產品、水產品、飼料、獸藥、生鮮乳、“三品”和農資打假等7個專項執法行動。全市累計出動行政執法人次4068人,立案查處案件111起,結案率超過95%。

  二是紮實推進農業安全生產。鞏固陽澄湖網圍整治成果,嚴格漁業許可制度,規範捕撈作業生產,打擊電力捕撈等違法行為,有效維護漁區生產秩序。加強長江禁漁、海洋伏休工作,加大人工放流力度,在陽澄湖和太湖投入放流資金600萬元,在內陸和長江流域投入放流資金超過180萬元,有效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水體生態環境。進一步強化各級防火工作責任落實,加大以水滅火、生物隔離、防火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預警預防和撲救火災的綜合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全市連續4年取得無較大森林火災的好成績,得到了省林業廳的充分肯定。繼續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建立工作,全市新建立“平安農機”示範縣1個、示範鎮7個和示範村38個。

  三是切實推進科教創新服務。從資源保護與開發、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著手,制訂了20xx年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方案。精心組織農作物良種補貼,全力保障優質良種特別是水稻種子供應,加大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範和推廣力度,引進示範新品種達129個,儲備稻麥良種14萬公斤,稻麥油良種覆蓋率達到96.5%。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7***%。進一步完善耕地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積極推廣有機肥,標準農田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完成農民培訓近14萬人次,加快實施了一批科技入戶工程、農業三項工程、科技開發專案和種質資源保護專案。

  四是著力推進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嚴密佈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強化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作為重點的動物疫病防控,至今全市無一例群流感***H5N1***疑似病例發生。加強農作物病蟲草監測體系建設,全市測報預警的正確率達到90%以上,綜合治理水稻灰飛蝨和條紋葉枯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病率均比前兩年同期大幅下降,一枝黃花實際防除面積達到93.1%。

  五是積極推進黨建群團工作。全面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範機關幹部學習培訓工作,切實提高機關作風效能建設,農林視窗事項進駐率、視窗授權率、提前辦結率均達到100%。緊抓建國60週年和五四運動90週年的契機,積極開展各類主題活動,繼續與市內9戶困難群眾進行結對幫困,全域性系統兩次愛心捐款達到97000多元。認真貫徹落實老幹部工作的相關政策、規定,確保老幹部的各項政治、生活待遇落到實處。

  20xx年,是實現“十一五”農業發展目標的最後一年。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以建設“三區三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建設現代“四生”農業為抓手,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農林工作各專案標任務,為開創“十二五”新局面、實現兩個率先作出農林部門應有的貢獻。

  一、目標任務

  1.穩定水稻種植面積在130萬畝以上,小麥95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達到20億斤。

  2.新增林地綠地面積12萬畝,實現陸地森林覆蓋率23%以上。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

  3.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2萬畝、設施農業面積5萬畝。

  4.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其中水稻種植機械化率達83%以上。

  5.農產品質量建設上新水平,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7%,其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產品檢測合格率力爭達到99%以上。

  6.新增規模以上農業投資50億元;農產品出口2.9億美元;完成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財政投資7500萬元,其中丘陵山區開發財政投資1000萬元

  7.控制農業面源汙染,化肥、農藥使用總量下降4%和6%,確保“十一五”期間下降20%和30%。進一步削減農業氮、磷含量。

  8.無重大農產品質量事故、重大動植物疫情和森林火災發生

  二、重點工作

  按照目標要求,20xx年重點啟動開展以下十項關鍵性、全域性性工作:

  ***一***科學編制“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按照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三區三城”建設目標、城鄉一體化工作要求和“兩個率先”要求,在完善“四個百萬畝、一個百萬頭”農業空間佈局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功能定位,具體細化規劃。同時修編制訂林業、溼地、糧食生產、水產業、畜牧業、生態休閒觀光、農機發展等專業規劃。

  ***二***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建設。加快出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意見。加強對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強化對農業投入品監管,全面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嚴格實施“三品”基地動態管理制度,對達不到標準的基地要進行淘汰,確保產地質量安全水平。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的開發力度,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佔有率,確保農產品安全上“餐桌”。著力推廣一批生態迴圈、高效種養模式和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控制和畜禽糞便的迴圈利用,提高迴圈農業發展水平。

  ***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1.探索總結規模農業的執行機制。進一步探索流轉土地股份化、合作化、市場化的實現形式,注重研究不同種養業、設施與露地農業、不同經營主體等的適度規模和最佳規模,制定出臺對規模經營主體的管理辦法。2.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突出農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生態功能,運用生態的生產方式,生產出生態的安全農產品,保護優美的生態環境。3.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注重生物科技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加快提升農業生物技術的應用率與覆蓋。加強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合作,大力推廣各類先進適用技術和先進設施裝備,提高農業的科技貢獻率。4.加強品牌農業建設。圍繞主導 產業,培育特色產品,著力打造一批省、市級優質農產品品牌。

  ***四***堅持不懈推進綠色蘇州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三區三城”的發展定位,以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為目標,以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為重點,全面完成年度綠化任務。今冬明春繼續新增林地綠地12萬畝以上,確保到20xx年,全市森林資源總量達到172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3.5%。加強生態公益林、生態溼地、野生動植物等的保護工作,年內爭取出臺溼地保護實施意見。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工作方針,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責任落實,加快以水滅火、生物隔離、監控圍欄等工程建設步伐,不斷完善綜合防範體系,強化隊伍建設與提高管理水平,確保不發生重大森林火災。

  ***五***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鞏固完善水稻種植機械化成果,科學配置水稻生產機械裝備,從種植、收穫機械化向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建立健全農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優化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路徑,組織實現省人大、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的秸稈綜合利用指標。加強高效農機試點,加快園藝、漁業、畜牧、設施農業以及農產品冷藏、保鮮、加工等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推廣。

  ***六***紮實推進農業服務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各類綜合性、專業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從過去開展農機、植保、管水等單項性、季節性服務,轉向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服務;從注重生產過程的服務,轉向產加銷一體化服務。鼓勵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各類人才積極創辦農業服務組織,在服務上、專案上、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對農業服務組織的扶持管理,抓好技術培訓和服務,確保各類服務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七***加大農產品現代營銷力度。一是建立優質農產品現代營銷體系。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鼓勵與連鎖超市、專業市場加強對接,加強產銷合作,優化利益連結。二是加大優質農產品推介力度。繼續做大做強“蘇州農交會”品牌,全面展示現代農業建設成果。同時籌劃舉辦夏季農交會,重點推介地產優質時令果品。三是全面展示現代農業成果。開展農業資訊化、數字化開發,重點展示蘇州現代高效農業和一村一品典型。繼續做好“永不落幕農交會”、優質農產品進社群和組織市民走進農業等系列活動。

  ***八***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一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實施重大動物疫病春季、夏季和秋季三次集中免疫,做到不留死角。及時掌握疫情動態,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二是加強水產疫病防控。強化病蟲害的測報、預警和防治,推廣應用低毒無殘留、對環境影響小的漁業用藥。三是外來有害生物和重大病蟲害防控。重點做好糧油作物主要病蟲草害和蔬菜、瓜果、苗木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做好檢疫性外來有害生物的監控,加強阻截帶建設,認真開展柑桔小實蠅、加拿大一枝黃花、松材線蟲病防控,建立農村原蠶集中生產微孢防控體系。

  ***九***不斷深化農業改革。一是加快林權制度改革。力爭再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省下達我市的45.5萬畝林改任務。二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從生態公益林、水稻生產等方面著手,逐步建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財政加大向生態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三是建立規模經營機制。加快土地流轉,探索建立全市性的土地流轉補償機制,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四是探索現代農業園區管理體制。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做好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相關工作。

  ***十***加強現代農業宣傳力度。一是加強與電視、電臺、報紙、網路等主流媒體合作,有計劃地宣傳全市現代農業建設成果。二是組織舉辦好各類有影響力的農業節。三是舉辦“20xx蘇州現代農業高層論壇”。四是進一步加快農業資訊化建設。

  三、工作措施

  1.加強領導。不斷提高服務基層、應對突發事件、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特別是要加大應對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安全、動植物疫病、農村生態環境的組織和領導力度。

  2.明確責任。將重點工作分解落實,每項工作都明確分管局領導和責任處室***站***。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紮紮實實圍繞部門職能,一項一項地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各項工作。更加突出技術指導與服務,開展與基層掛鉤蹲點等工作,著力解決基層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

  3.注重督查。對重點工作成立督查小組,定點定員定期進行專項督查。原則每個季度開展一次集中檢查,通報情況,對組織推進不力、實施進展不快的地方,限期整改。

  4.強化考核。建立農業考核指標體系,將水稻高產建立、高效規模農業、農業示範園區、農產品質量、農村綠化、農機化發展、外向農業、農業生產安全等納入考核範圍。堅持單項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作為年度評優爭先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