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

  太極拳是一種始於明末的漢族拳法。同時太極拳也代表著我國傳統運動的身心修養之道。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翻身掄臂

  腳掌內扣,身體向左後翻轉***胸向西***。左腿伸起微屈;左腿隨體轉向左上步,腳尖點地。同時左拳向上、向右、向前、向下劃弧於左胯前,拳心斜向上;右拳向下、向上劃弧舉於頭右側,稍高於頭,拳心向左。目視前方。

  動作要點:右栽拳,左提拳,兩臂加旋轉,鬆腰,扣腳,翻轉身。

  注意事項:翻身掄臂時採用吸氣。

  當對方用右拳向我面部進攻,我身體右轉,上左腳,抬左手掤接住對方右手腕內側,順纏向左下捋來。

  二:上步繞臂

  左腳跟落地踏實;重心移向左腿並屈膝。上體微左轉:隨之右拳外旋向前下落,左拳向下、向後劃弧於胯旁,拳心向上。接著右腳向前上步.屈腿,重心移向右腿;上體稍前傾下壓。同時右拳向下、向後

  劃弧斜下舉;左拳向後、向上、向前、向下劃弧於左肩前。目視前方。見圖338、

  注意事項:上步時,兩臂在體前由外向內劃弧。上步擺臂要協調連貫。

  上步繞臂先用呼氣再用吸氣。

  三:騰起拍腳

  左腿屈膝上擺,右腳踏地,身體騰起。右腿在空中由屈到伸向前上踢擺,腳到胸高時,右拳變掌向上、向前下去拍右腳面。左拳變掌向下、向左劃弧上舉,掌同肩高,掌心向下。目視右手。見圖340、圖34 1。

  動作要點:由拳變掌拍腳時,運動路線不變。勁由後背’提起起跳。擊拍腳面要清脆、準確。

  注意事項:騰起拍腳時採用呼氣。

  我可提右腿向前,用右腳踢對方襠部;用右手向對方面部撲按。

  陳氏太極拳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是婦女們為了健身所作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直到學習了陳氏太極拳之後,對於陳氏太極拳才有些認識,而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一、陳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而且蓄髮明顯,而一般的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髮不明顯。

  二、陳氏太極拳是肢體呈螺旋運動及纏繞運轉,它是一種纏絲勁,而一般的太極 拳是肢體呈弧形運動,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三、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為主,是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極拳是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它小節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裡,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執行,即陳鑫所謂之「 中氣 」。

  這個中氣是發於丹田,佈於周身,開則達於四梢 ***手足尖端 ***,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

  陳氏太極拳是名副其實的以太極陰陽、訊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強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極為上乘、高深、奧妙的拳法。

  陳氏太極拳的傳承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之太極拳,取法太極陰陽開合之理,運剛柔化發之勁,為中國武術之上乘者。其根源可遠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陳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後因陳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族人於世居山西洪洞縣之時期便素習長拳,遷居溫縣後,由始祖陳卜以陰陽開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孫。歷代相傳,至九世祖陳王廷,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纏繞運轉之纏絲勁,並配合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形成意識、呼吸及動作相互結合之內功拳法。

  陳氏拳藝,世代家傳,不授外姓,從十四祖陳長興,方開先例,外傳於永年楊露禪,並由楊氏引至京城,變化拳式成楊家太極拳而廣為流傳。爾後亦衍生出數家不同之派別。直至十七世祖陳發科,於民國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陳氏太極拳始為外間所認識。

  陳氏太極拳,自始祖陳卜迄今已六百多年,歷代相傳,其間亦有所改進 。 至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時 , 陳氏拳藝 ,已由博而約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傳者為老架,有頭套十三勢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陳有本所傳之新架,則是刪去頭套中之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陳清萍所傳者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又稱趙堡架,此套拳路是從新架變化出來,且更為緊湊。

  此趟頭套十三勢之三種架式,拳套著勢之結構和運用纏絲勁的法則,完全相同,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著勢寬大,有發勁震腳和跳躍等較難之動作;新架略去較難演練之動作,架式則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架式則較為緊湊,發放抖勁之手法亦較多。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