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書法藝術的相融

  太極拳和書法相融,其共同點用八個字來概括:“足穩身正,氣運結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打太極拳者必站“渾圓樁”,可力從地起。同理,如果是站著寫字,“若讓力量到毫端,定氣先將兩足安”,下盤不穩,如何能寫出蒼勁有力的字呢?

  二、“想學好傳統太極拳,就一定要走好太極步!這與初學書法時必須要先學會基本筆畫一樣,都需要紮實的基本功!無論是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還是書法的一點一橫,二者基本功都是重中之重!

  三、舉例:傳統42式中的“摟膝拗步”,其主要表現是“摟膝推掌”,動作要“舒緩到位”。這就如同書法中的筆筆到位,運筆同樣講究輕重緩急,每個筆畫收筆時都不能急,落穩後再提筆收峰,一文一武,卻相得益彰。

  四、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鬆”,這個“鬆”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鬆”了,你才明白原來老師講的“鬆”是這樣一種感覺。比如:楊式傳統太極拳42式中的“左右雲手”,老師反覆強調肩要放鬆。不會放鬆,動作就不會協調!可學起來總是聳肩,動作既不舒展又不到位。怎樣在打太極拳中學會放鬆?不由得讓我想起範曾先生談“中國書法之美”其中的一段話:“現在流傳下來的帖,比如懷素的《苦筍帖》、張旭的《肚痛帖》都是寫的便條,這便條留了下來,現在成了書法至寶、千古傑作,為什麼?因為他們在寫這些字的時候很隨便***用筆自由、自如***;好書法就是在書家不經意與放鬆之間形成的”。學書法也講究一個“鬆”字,這個“鬆”是指只有心氣平合,才能“放鬆”身心地去臨摹和搞創作,也就是說只有靜下來,才能沉下去……



 

  五、學拳一年多來,讀深感悟到太極拳所說的“力”與書法藝術所說的“力”是一個意思,這個力決不是大力士或粗壯工的拙勁;而是久久練出的內勁,即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所以書法與太極拳有共同之處,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要求,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要求高、規範嚴,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就是書法中的每一筆或每一個字。

  六、如果不去“悟”,而是“比劃著”去學太極拳,往往不得要領,就像沒有掌握書法中的運筆技巧,不懂“橫豎撇捺”運筆時的起、行、收,就去臨碑帖,那一輩子都學不到真工夫。

  七、學習書法和學太極拳一樣,習練者要具備精心、苦心和恆心!就好比學書法要先學執筆、運筆,再學基本筆畫與結構,最後學章法佈局,選好碑帖後要臨摹相間,吃透一種書體後再涉獵百家,方能創出自己的書寫風格;而太極拳也講:①手合,即五指自然伸開,微攏;②身合,要求練習時做到身體中正、沉肩墜肘、虛領頂頸、屈膝鬆胯。學太極拳也和學書法一樣要選適合於自己的拳種,我選擇了楊式傳統太極拳! 一開始我的老師沒有急於教我套路,而是具有考驗性地讓我走“太極步”,得要領後,每天必須完成100步,這一練就是三個月。2010年11月,我才學傳統42式。每次學拳,老師總常常提及要做到“外三合”,即肩與跨合、肘與膝合、手與眼合,這樣才能在“形上”保證“周身一體”。我銘記老師授拳時所說的每一句話,並深刻感悟到:對於初學太極拳和書法者而言,只要掌握了太極拳和書法的上述要領,才能為以後太極拳和書法藝術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太極拳與書法在練習中始終有一個“意”在起作用,習練者在運動時要思想集中***習字本身也是一種運動***,要心神專一;書法與太極拳在運動過程中,都要配合呼吸來完成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筆畫。

  九、太極講究開合蓄勢,書法講究黑白布局,卻都要求節節相貫、筆斷意連。字由點畫連貫穿插而成,點畫的空白處也是字的組成部分,結字要虛實相生、黑白***陰陽***相應,才能完成一幅質量較高的書法藝術作品。一陰一陽,一開一合是練太極必不可缺的!同樣書法運筆中的“一提一按”,就是太極拳的“一虛一實”。即“按筆”出現粗線條,在太極拳中表現為“實”,“提筆”出現細線條,在太極拳中表現為“虛”,這“一虛一實”體現了太極拳和書法是氣韻相通、意境相合的。

  十、學太極拳和書法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祛病延年。太極拳與書法同用“柔”的形態,卻要表達出“剛”的氣概,二者共同點都體現著“剛柔並濟”。太極拳每一招式都有開合,在開與合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落點,落點時用剛勁,其餘都用柔勁,在打拳時,以柔為主,剛柔配合;同樣“剛柔並濟”也體現在書法字型中***書法中的“剛”是以方筆線條體現,而“柔”則用圓筆體現***。如:東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的《張景碑》,屬於漢碑中雋永秀勁一派,用筆峻利,方圓兼備。觀此碑,“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