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第三則心得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典名著。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你想想,他那麼偉大,說的話又會怎麼樣呢?當然是讓你受益終生的嘍!

  這八則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名言。它的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行走,裡面一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取出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這則是關於學習態度的,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則給了我啟發:要選取別人的優點來學習,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對方的缺點,也不能忘記了自己也有,還要改正。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質高尚、十全十美的人。

  這八則給我的啟發實在是太深了。

  我還喜歡這一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的意思是:光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光空想而不認真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它告訴我:讀書、思考、空想、認真學習要並存,差了一樣都不行,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當然,《論語》當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品味,你按照這個做,一定會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知識淵博的人。

  篇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什麼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說,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為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說“學以居位曰士。”後來選士用科舉的辦法。科就是一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為士。從鄉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著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試以後,第一名就是“進士”。通俗的說,就是進級為士。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為大夫卿士。”[2]後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麼古人對於士有什麼要求嗎?有。在這裡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說,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裡的標準是什麼?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後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擔負責任,你不願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苟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麼後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後已,否則就是行屍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篇三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