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理故事語文作文素材高考

  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須足夠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素材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平時的積累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細心、耐心的習慣。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禪理故事的高考語文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成功的時機

  早年,廟裡種了一些黃豆。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小和尚走到地裡,一串串飽滿的豆莢被小和尚碰得“刷拉刷拉”響。隨後,有些豆莢爆開了,黃澄澄的豆粒蹦得到處都是,豆秸上的空殼則打了卷,像洩了氣的皮球似的,很傷心、很遺憾的樣子。

  小和尚怕糟踐了即將到口的糧食,回去找出鐮刀,告訴老和尚:“豆子都熟透了,趕快收割吧。”

  老和尚說:“明天清晨再割吧。”

  小和尚以為他沒時間,就說:“你沒空的話,就讓我去割吧。”

  老和尚說:“你不能去!現在正是烈日當頭,豆莢都晒焦了,一碰就爆開了,豆粒四處蹦,無法收拾。等明天清晨,夜裡下了露水,豆莢潮溼了,就不會爆開了。”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就與老和尚一起去割豆子。果然,豆秸、豆莢潮乎乎的。直到割完,也沒有一個豆莢爆開,一個豆粒也沒有損失。

  啟示:收穫,也是講究時機的。同樣是熟透的果實,如果收穫的時機得當,就會滿載而歸;否則,到手的果實也會不翼而飛,讓你勞而無功。

  二

  耳聞目看

  韓國的鏡虛禪師門徒弟子很多。

  有一天晚上,鏡虛帶了一名女子回到自己房間,立刻把房門關起來,好幾天都不開啟,二人似乎在房裡同居同食。

  徒弟滿空和幾位師兄弟深怕大家知道了不好看,所以一直把守在門外,遇到有人找師父,都說禪師在休息或打坐。

  但滿空心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終於鼓起勇氣去找師父理論。

  一進到師父的房間,就看到一位長髮披肩的女子躺在師父的床上。滿空衝動地對鏡虛禪師說:“師父!您有這樣的行為,還能做我們大眾的模範嗎?”

  鏡虛禪師一點也不動氣,輕言慢語地叫滿空上前仔細看清女子的臉部。

  滿空當下大驚,原來女子是個麻風病人,鼻子掉了,耳朵沒有了,嘴巴也歪了。禪師把她帶回來,正用特殊的方法為她治療。

  這時,禪師又輕描淡寫地告訴徒弟,他現在要替女子按摩,幫助她活絡氣血。

  滿空聞言跪了下來,慚愧地對師父說:“師父能看的,我們不能看;您能做的,我們不能做。弟子們愚痴,師父的見解我們竟不能瞭解。”

  一般人對是非好壞的判斷,往往自信地說:“我是親耳聽到、親眼看到的。”其實由於短視,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使親眼看到的,也不見得正確;親耳聽到的,也不見得真實。

  事情的真相,要深入地去了解;事情的好與不好,自有評斷的價值,若因不瞭解而議論,就是愚痴、短見,就如盲聾之徒一樣。

  禪不是用眼看的,不是用耳聽的,是要用禪心去意會的。

  三

  一親一疏

  夾山善會禪師和定山神英禪師邊走邊談論法義。

  定山禪師說:“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時時體會世間一切皆虛妄,連佛性也不執著,就能超越生死。”

  夾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見地:“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當下看見自己的佛性,就不會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兩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見大梅法常禪師,並陳述各自的見解。夾山問大梅法常禪師:“我們兩個人的見解,不知道誰的才對?”

  “一親一疏。”意思是一個說得比較對,另一個說得比較差。

  夾山問:“是哪一個人比較對呢?”

  大梅法常禪師回答:“你們先回去吧,明天再說。”

  第二天一大早夾山禪師又去追問大梅法常禪師:“到底哪一個人的論點比較對?”

  大梅法常禪師大喝:“對的人不會來問,來問的人就是不對。”

  禪是超越兩邊,不立不廢,直指人心的法門。夾山認為超越生死,必須心中有佛,定山認為解脫生死,連“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無的說法,就好比說“只剩半杯水”和說“還有半杯水”,只是觀點不同而己。

  夾山不明白,非要問個對與錯,於是落入言語、思想的分別,難怪大梅法常禪師要呵斥他不對了。禪一問是非對錯,當下便落入二元對立,因此,學禪者如果還執著於好壞、是非、對錯、大小這種種差別相,就會與禪心相違,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