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來一場有效溝通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漸行漸遠,世上最大的投資莫過於對孩子的教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如何與孩子相處溝通是很多父母都比較頭痛困擾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溝通的核心心境1,我和孩子內在此時鮮活的生命狀態是什麼?

  溝通是親子教育中父母跟孩子之間建立很好的情感關係的一個重要紐帶,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是讓爸爸媽媽經常很頭痛的一個問題。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場景,比如說你希望孩子能夠對學習多上點心,和小朋友一塊玩時學會分享,玩過的玩具自己知道收納起來,又或者是吃飯的時候不要總盯著電視,或者到了作息時間就乖乖去睡覺等等。

  我們的設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骨感。你常常被作業總是拖沓的孩子氣的七竅生煙,又或者孩子的拒絕分享讓你在朋友面前很沒有面子,看電視看到不吃飯時你恨不得把電視給砸了......你看,很少有孩子能像我們心中預設的那樣乖巧懂事。

  而當孩子打破我們預設的底線時,我們就比較生氣,但大部分時候剛開始指責孩子時我們通常都能做到輕聲細語循循誘導,然後你發現,哎,怎麼我說的話好像是耳旁風啊?然後你就非常生氣,語氣中不知不覺中帶了指責和憤怒的意味,更甚至到最後,你的手或者腳會招呼到孩子身上。看,到這個時候,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崩了。

  其實這些批評方式往往與我們的內在有關,想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良好的親子關係,這裡有兩個核心是需要我們掌握的。

  一個是我的此刻的內在鮮活的生命狀態是什麼?

  所謂的內在鮮活的生命狀態其實指的是你的內心當中此刻你的感受是什麼,你的悲傷你的痛苦這些你的喜怒哀樂是有鮮活的生命力的。你為什麼會感到難過,你遇到了什麼事情讓你內心很悲傷?你遇到什麼事情讓你感到快樂?又是什麼事情讓你感動?這種感受當下,對方處在什麼狀態,彼此處在什麼樣的生命狀態是很重要的,否則,我們單純地就事論事,強制的要求別人是達不到一個良好的溝通效果的。

  溝通的核心心境2.我能做什麼對你的內在生命狀態有幫助?你能做什麼隊我的生命狀態有幫助?

  我們每天好像都能看到對方,但事實上我們看不到對方內在此刻鮮活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所以說溝通是沒有這種內在的心境的支援的。要麼我們自己會很煩躁,要麼我們只盯著事兒,看不到事兒背後的人。所以,我想溝通首先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狀態就是,此刻如果我想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想和他做一場溝通,我和他這時內在的幸福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我們的生命力是什麼?

  有了這兩個最基本的溝通核心心境之後呢,溝通是需要達成以下這幾個步驟的。也就是說溝通有四個非常關鍵的要素。

  溝通的四個關鍵要素:

  第一步:觀察

  我想在這個部分當中呢,就是我們生命跟生命之間是相互支援的關係,所以呢,我們能看得見對方,所以我們能夠幫助對方去成長。而有時我們也需要對方的支援。

  我們也要透過溝通幫助別人看到我們內在的生命狀態是什麼。從而需要你很明確的告訴對方,你需要對方的支援。我想這是核心溝通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心境。

  這就是觀察。就是你告訴別人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舉個例子,比方說孩子比平時晚了些時候回家,可能你開門的第一句話喊的就是,“怎麼這麼晚回來?”然後孩子的心門立馬就關上了。

  當你想跟孩子溝通任何東西的時候,第一步你要先不帶任何評判的去觀察。

  這時,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了什麼?把它不要帶有任何道德評判也好,或者說這中間的什麼加工一下再表達出來,就是你真實的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就把它說出來。簡而言之,就是還原事情的本真,不要加上你的思想和附屬物。

  第二步:表達感受

  譬如說我們描繪一個場景。那天我走進兒子的房間,看到一隻襪子躺在他的書桌下面,鋼琴上搭著他的褲子,如果不是學過“非暴力溝通”,我想肯定會忍不住要使用暴力去處理這件事。

  因為看到這個場景我當時腦海裡立即就蹦出一個詞“亂七八糟”,如果繃不住嘴,就會朝著孩子大吼,“你怎麼回事?怎麼把房間弄的亂七八糟?!”

  所以按照這一步來看,如果我要跟我的孩子溝通說如何讓他這個東西不要這樣隨處放,應該把它們放在洗衣機裡或者外面的陽臺上,那麼,我該怎麼做溝通呢?

  我們的第一步應該是觀察。表達的是什麼,就是你看到什麼,或者你聽見什麼。

  好,當時我走進去一看這個場面,我跟我的孩子說,“寶貝,媽媽看見桌子下面有一雙長襪子。哎喲,在這個鋼琴上還有一條褲子。”這些就只是表達而不是評判,而“你怎麼東西亂扔?”這些就是指責、評判。而如果你 問他都幹嘛了,他要麼解釋一遍,要麼撒謊,要麼默不作聲。有可能這樣的溝通就失效了。很多人的談話模式是,TA一張嘴,別人就不想說話了,這就是很失敗的溝通模式。

  第三步:表達是什麼樣的需要有了這樣的感受

  第四步:具體的要求

  這種充分的內在的感受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去正面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比較容易轉化成一種福相的情緒表達,比如說“我氣死你了”“我對你感到很失望”“你真的做的很過分”等等,這些並不是你真正的感受,不是你內在的生命力,而是你對對方的一種情緒,是你在感受中轉化成對對方的一種情緒。

  這樣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需要呢?比方說我會對我兒子說,“我感到很生氣,我有點難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媽媽喜歡整潔,看到屋子亂亂的,心情會很不好。”

  第四步是具體的要求是什麼,你希望對方做到什麼。所以,我就跟我的兒子說,“請你把你的褲子和襪子拿到外面的陽臺上,放到洗衣機旁邊”我對孩子就提出具體的要求,並且提醒孩子,“請你下一次把襪子和衣服換下來的時候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如果需要清洗就放到陽臺上。”兒子就開開心心地說,“好的媽媽,我知道啦!”

  就這樣我們之間的溝通就比較良性,好了,這些事情就達成了我希望達到的目標,也讓孩子知道媽媽需要整潔,也希望他能夠有培養這種整潔的狀態。所以呢,一場溝通很自然很順利的就完成了。

  我相信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情景也非常多,每天都有各種事情發生,如果我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做溝通了,事實上很多矛盾會減少很多的。

  我相信,只要按照這種正確的溝通模式,不管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好,還是跟其他親人之間的溝通也好,事實上每件事情到沒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想著說我只跟他溝通,我要跟他說點什麼,我首先跟他講我聽到了什麼,或者當我看到什麼我心裡有什麼樣的想法跟感受,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因為我看中什麼?因為在乎什麼?那我期待什麼?好吧,這些之後呢,對對方提出一個具體的要求。

  如果你都能夠做到這些,你的這次溝通就是完好的,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