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淺議論文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髮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等都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幼兒心理健康》

  摘要:為了幫助幼兒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在教學實踐中,帶領幼兒步入交往的世界,引導幼兒不斷強化自身的獨立地位,積極支援幼兒合理的自主欲、給予幼兒實現成功的機遇、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自我評價的自覺性,重視幼兒間的個體差異,瞭解、掌握幼兒自我意識特點,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鍼對性教育;注重家園共育,同步推進幼兒健康、積極的自我意識培養。

  關鍵詞: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主欲;家園共育

  自我意識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主體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人我關係的認識,其心理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自我認識是指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主體對自己身心特點的認識,自我評價則是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對自我進行的某種判斷。

  自我體驗是指主體對自己懷有一種情緒體驗,即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態度。如自豪、自尊、自信等都是自我體驗,其內容主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羞愧感等。

  自我控制是主體對自身行為與內心活動的控制。即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制約與調節作用,如動機協調、活動的加強或削弱,積極性的加強或削弱,行為舉止的自我監督與校正等。其內容包括主動性、獨立性、堅持性、自制力等方面。

  自我認識失實、自我體驗失衡、自我調節失控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中的最主要問題。那麼,如何促使兒童擁有一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呢?

  一、帶領幼兒步入交往的世界

  交往是幼兒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期是處於幼兒與周圍人關係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首先,鼓勵幼兒參與各種活動,多與同齡夥伴交往。相互交換玩具玩。平時多提供輕鬆、自由、有趣味的活動,教育幼兒學會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技能,幼兒的自我意識正是藉助於一次次的誤會、爭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斷改進的。

  其次,要求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如與鄰居的同齡孩子、與親戚的同齡孩子定期活動。

  二、引導幼兒不斷強化自身的獨立地位

  所謂自身的獨立地位是指讓幼兒把自己當作主體,從他人和外界失誤中區分出來。在新學期初,我們進行了一週的“我升班了”的主體教育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班級,找找與小班有哪些不同,組織幼兒觀看小班剛入園時的錄影,請幼兒講講自己與小班時的不同,為什麼不同?並引導幼兒說說自己上中班後應該怎麼樣?並以此引申,開展關心弟弟妹妹、大帶小活動。

  角色遊戲的開展也給幼兒的獨立意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活動中開設玩家家、醫院、超市、理髮店、小菜場、幼兒園等角色區,由幼兒輪流擔任角色,這種角色的扮演,促使幼兒區分自己和別人,學著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理解問題,對遊戲過程中的問題也能學著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方法來協商處理,自我意識由此萌芽,日益清晰,人格也日益健全。

  三、積極支援幼兒合理的自主欲

  幼兒一般在兩三歲開始時就出現強烈的自我主張和迫切的自我表現慾望。根據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幼兒期是自主性與內疚感相沖突的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要探索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種主動性為幼兒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能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孩子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孩子就會缺乏自信心,在衡量自己的行為時易產生內疚感,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安排好的狹窄的生活圈子裡。

  如:寒冬過後,萬物復甦。教師可以結合季節變化,派生出“春天”這一主題,鼓勵幼兒暢所欲言,將自己對春天的認識和體驗用繪畫、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在瞭解孩子現有理解水平和對主題內容的興趣程度上組織幼兒對這個主題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春天的動物、春天的植物、春天的疾病、春天的活動等,再對每一個問題中幼兒提出的小問題進行探究。

  四、給予幼兒實現成功的機遇

  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屈辱與榮耀,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成功的經驗可以使兒童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數越多,兒童對自己成功方面的評價就越高,經常獲得成功的兒童具有自信、自我接受、勤奮、樂觀等特徵,這些特徵又保證他們獲得更大的成功。

  如班級的值日生輪流制***能力強弱搭配***,給他們戴袖章,負責幫助老師,為大家服務工作。在這個活動中,幼兒不管能力強弱,都有機會為同伴服務。

  在幫助幼兒獲得初步成功體驗的同時,我們逐步提高對幼兒的要求,組織舉辦班組年級段的小小畫展、小小故事會等,讓全體幼兒或讓能力強與能力弱而較自卑的幼兒參加,為每個孩子提供“舞臺”展示自己,去實現成功的目標,使每位幼兒萌發出應有的潛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幸福,從而激勵幼兒,促其成長,使他們更加完善自我,滿懷信心地去面對生活,迎接明天。這樣,他們的自我意識就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五、幫助幼兒提高自我評價的客觀性、自覺性

  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來源於他人的評價。成人對孩子的評價要有分寸,儘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產生自滿或自卑心理:批評和表揚要針對具體的事情,而不是籠統地對人,使兒童可通過具體的反思加以改進。

  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幼兒還不能客觀、具體地評價自己,可見,成人的評價已成為幼兒自我評價的主要依據,幼兒的自我評價受整體思維、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比如籠統單一。

  針對幼兒自我評價中存在過高或過低或不知如何評價自己的現狀,要注意對幼兒的評價能力進行分析,找出幼兒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原因,對症下藥;對於過高評價自己、過於自信的幼兒,就告訴他:“你雖然有些地方做得不錯,但是還要繼續努力,某某愛勞動,某某把自己的新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玩;某某的汽車做得特別好,你要向他們學習”鼓勵他們還要繼續努力。

  教師可以在讓幼兒評價自己的同時,也讓幼兒學習評價別人。幼兒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也正確地認識了自己,通過經常性的評價練習,提高幼兒自我評價能力,並向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六、家園共育,爭創最佳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的言談舉止,有意無意中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在與家長的交流中,發現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認識、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比教師更具影響力。因此,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家園共育勢在必行。

  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宣傳現代幼兒教育觀念和未來人才的規格。並向家長髮放問卷,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查:

  幼兒能否正確看待和認識自己?

  是否有積極進取的態度?

  是否有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標?

  幼兒社會交往情況是否良好?

  經常參加各項活動,有成功體驗的幼兒自我意識是否良好?

  周圍人對幼兒的評價是否影響著幼兒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幼兒自主性、獨立能力表現如何?

  做事是否有恆心和毅力,是否善於調節自己?

  耐挫力強的幼兒自我意識是否發展良好?

  讓家長了解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對幼兒成為“社會人”的重要性,使他們在教育思想及對孩子的要求上有時代感。

  其次,通過家長開放日、觀摩教育活動、家園聯絡欄中公佈近期教育目標、育兒知識、建議記憶家教事宜等等,使家長懂得要針對不同幼兒因材施教,要多為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創設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

  總之,我們要滿足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為他們創設優良的環境,發展幼兒的自尊和自信、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同時,為幼兒提供自由、獨立的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給幼兒獲得自主的獨立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就感,促進其主動性的培養,從而使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

  ***作者單位 浙江省台州溫嶺市級機關幼兒園***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