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勵志小故事

  數學家也是有很多勵志的小故事的哦,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宋元第三傑楊輝學算學

  在南宋度宗年間,古城錢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聰明好學,尤其喜愛數學。但由於當時數學書籍很少,這個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間流傳著的算題,並反覆研究,從中增長知識。

  一天,這個少年無意中聽說100多裡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僅精通算學,而且還珍藏了許多《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古代數學名著,非常高興,急忙趕去。

  老秀才問明來意後,望了望這位少年,不屑地說:“小子不去讀聖書,要學什麼算學?!”

  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無奈,於是說:“好吧,聽著!‘直田積八百六十四步,只雲闊不及長十二步,問長闊共幾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長方形面積等於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寬比長少12步;問長和寬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麼時候算出來,什麼時候再來”。說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閉目養起神來,心裡卻暗暗發笑:“小子一定犯難了,這道題老朽才剛剛理出點頭緒***此題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學,那一年半載也是算不出來的。”

  誰料,正當老秀才閉目思量時,少年說話了:“老先生,學生算出來了,長闊共60步。”“什麼?!”老秀才一聽,驚奇地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奪過少年演算出來的草稿紙瞪大了眼睛看起來:“啊,這小子是從哪裡學來的?居然用這麼簡單的方法就算出來了。妙哉!老朽不如。”老秀才轉過臉來,對少年誇獎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請問高姓大名?”“學生楊輝,字謙光。”少年恭敬地回答。

  後來的事,同學們都能想象出來了,在老秀才的指導下,楊輝通讀了許多古典數學文獻,數學知識得到全面、系統地發展。經過不懈的努力,楊輝終於成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並享有數學“宋元第三傑”之譽。

  :畢達哥拉斯的故事

  公元前570年左右,畢達哥拉斯出生在米里都附近的薩摩斯島***今希臘東部的小島***,他最先概括“數學”和“哲學”兩門學問和推算出“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於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定理。

  A

  古希臘人熱愛運動,崇尚健壯的體魄,欣賞高超的競技能力。一次,菲羅斯僭主勒翁邀請畢達哥拉斯觀看競技比賽。盛大的競技場里人山人海,場面恢巨集。畢達哥拉斯與勒翁談天說地,氣氛和諧。勒翁很欽佩畢達哥拉斯的知識學問,看到競技場裡各種身份的人士和競技臺上身懷絕技的勇士,便轉身問畢達哥拉斯是什麼樣的人。

  畢達哥拉斯說:我是哲學家***希臘語哲學的意思是愛智慧,哲學家就是愛智慧的人***。這也是人類第一次使用哲學這個詞。

  勒翁問為什麼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

  畢達哥拉斯說,只有神是智慧的,人最多是愛智慧。就像今天來競技場的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是來做買賣掙錢的,有的是無所事事閒逛的,而最好的人是沉思的觀眾。如同生活中,不少人為卑微的慾望追求名利,只有哲學家尋求真理。

  從此,世界有了哲學家,追求真理也成為哲學家永不放棄的目標和信念。

  B

  孔子和畢達哥拉斯是同時代的人,也是兩種不同文化傳統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古代中國的儒家學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雖然這兩位思想家所在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相差遙遠,但他們有關“和”的思想以及對音樂功能的認識卻表現出極大的相同點。

  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聽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他猜想是由於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於是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這種關係。

  隨後,他又在豎琴上做進一步試驗。根據不同長度弦的振動,發現了弦的長短與和諧音的關係。證明音樂中蘊藏著數的奧祕,豎琴之所以能發出悅耳的音調,是因為合乎一定數的關係。他甚至認為靈魂就是一種和諧。因此,“畢達哥拉斯是千古第一人表現聲音與數字比例相對應,比任何人更早把一種看來好像是質的現象——聲音的和諧——量化,從而率先建立了日後成為西方音樂基礎的數學學說。”

  C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由數構成。

  他對數充滿敬畏。相信是數創造了世界,通過對數的研究能瞭解宇宙的奧妙。而‘一’最為基本,既是一切數的開始,又是計量一切數的單位,與理性、靈魂、本體是同一個東西。

  他發現任何具體事物都有一定數量的規定性。他第一個把秤和尺介紹給希臘人。

  他把音樂中一定數的比例關係構成的和諧,運用到觀察天體運動中,各天體之間的距離,大小也是按照數的比例排列組合,宇宙的結構像音樂般和諧,天體像人的靈魂一樣和諧有序。

  D

  一天,畢達哥拉斯應邀到朋友家做客。這位習慣觀察思考的人,突然,對主人家地面上一塊塊漂亮的正方形大理石感興趣。他沒有心思聽別人閒聊,沉思於腳下排列規則,大小如一的大理石彼此間產生的數的關係中。

  他越想越興奮,完全被自己的思考迷住,索性蹲到地上,拿出筆尺。在4塊大理石拼成的大正方上,均以每塊大理石的對角線為邊,畫出一個新的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正好等於2塊大理石的面積;他又以2塊大理石組成的矩形對角線為邊,畫成一個更大的正方形,而這個正方形正好等於5塊大理石的面積。於是,畢達哥拉斯根據自己的推算得出結果: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於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

  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就這樣產生了。

  為了慶賀自己的發現,畢達哥拉斯用了一頭公牛祭祀廟宇裡的神像。

  E

  畢達哥拉斯衣著樸素,吃簡單的食物,大多赤腳走路,說要過一種簡樸純潔的生活。在他的社團裡,有男有女,打破了當時禁止婦女出現在公共場所的戒律。而且一切財產歸公有,大家共同享受,地位一律平等。對自己和門徒有種種戒律,比如,不準吃心臟,不準吃豆子,不許在燈邊照鏡子等等。

  他招收門徒也極為嚴格,要想做他的門徒,必須先隔著門簾聽他講課,5年後,他認為達到要求水平才與學生見面,弄得很神祕。

  有一個人聽了他5年課,最後他還是拒絕與這人見面。心懷強烈的嫉恨,這人放火燒了畢達哥拉斯的房子,克羅內託城對他言行不滿的人乘機發起攻擊。他本來可以跑脫的,路上他遇到一塊豆地就停了下來,他寧願被抓住也不穿過豆地,違背自己的禁忌,寧願被殺也不玷汙自己學的說。這樣,他被追上來的人割斷喉管。

  畢達哥拉斯死了,他的學派卻持續繁榮了800多年,直到公元3世紀融入新柏拉圖學派。

  :蘇步青讀書不忘救國

  蘇步青,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麼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稜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裡的一片譁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於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徵博引隨後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祕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後,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心甘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