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呼喚體制機制保障

  近日在湖北調研時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的論述引人思考,對深入貫徹群眾路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前不久,媒體揭露幹部中存在“三負責三不負責”現象,即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對富商負責對群眾不負責,對鼓動負責對行動不負責。文章見刊後,評者如潮,對不負責現象抨擊有加。筆鋒指處皆成理。讀罷反思,“不負責”發生在幹部身上,無疑是作風不良的表現,恐怕也有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和利益固化的問題。要根除此類現象發生,修復完善頂層制度設計也很關鍵。

  一是手中沒有權,對下負責難。鄉鎮一級的行政組織,面對基層,與群眾直接打交道,是黨和政府的門面。但這一級行政架構現在權責不相稱,群眾找上門來,要辦的事兒雖不大,也未必辦得了。在有些地方,鄉鎮能辦事的職能站所單位,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國土所、財政所、教管站、衛生院等等相繼上劃,人財物管轄權都歸上邊,工作中掣肘甚多。未上劃的站所,事項審批權也不一定在鄉鎮。如辦個低保,要到縣裡批。而最瞭解情況的是鄉鎮,群眾有事找的也是鄉鎮。這種辦不成事的況味,使鄉鎮幹部很尷尬,甚至滋生怨氣。迎接創衛檢查,能動員上街的,也就鄉政府那幾個人。有不少鄉鎮幹部,感到自己就是一個掃大街的,要求調到縣直工作,不求提拔重用,能發掉工資就行。

  二是高壓搞招商,富人格外香。說幹部對富商負責,有普遍性。對富商公道負責有利發展,也是幹部的本分。但有錢人能提供享樂,甚至“權錢交易”的因素的確也有。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強逼硬壓搞招商的結果。為了發展提速,很多地方全民動員,加壓奮進,獎罰並施,動輒與帽子掛鉤,與工作崗位聯絡,完不成任務摘帽下崗,弄得人人自危。幹部見了富商像大海里抓個救生圈,比親人還親,哪裡還顧得上對群眾負責?工作措施不切合實際,發展規劃缺少一盤棋,一個鍋裡搶稀稠,左衝右突打亂仗。這種非理性決策,在幹部作風上必有反映。

  三是決策太離譜,只好兩頭唬。有些地方在謀發展問題上,決策脫離實際,基層幹部苦無良策,只好窮應付。要求土地流轉,限期必須達到所定規模,至於群眾不樂意,是思想工作不到位;要求植樹造林,每人必須多少棵,至於有無合適地方種,自己想辦法;要求村村建養豬場,只看豬圈不管過程,辦不成掂帽子。諸如此類,基層幹部只好“開大會講講,宣傳車響響”,算是有個好態度,然後偃旗息鼓,閉門想點子應對檢查考核。

  對上述現象要作具體分析。在某些地方雖然從表面看是幹部作風不過硬,但根子在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利益固化”。從中不難悟出,貫徹群眾路線呼喚體制機制作保障。媒體時常刊載批評基層幹部的文章,甚至將鄉鎮幹部泛醜化、妖魔化。基層幹部的作風該改進,苦處盼理解,制度也要跟上。只有這樣,基層幹部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才能把群眾路線貫徹到底層。要鏟痾除疾,還須辯證施治。

  (一)理順體制,權責相稱,使負責成為現實行為。基層不牢,地動山搖。要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該給基層的權力要下放到基層,使基層有權力為群眾辦事,有能力為群眾服務,使基層政權名實相符,真正有所擔當。在發展問題上,要把加壓驅動和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不搞一刀切,用合理的管理體制和科學的考核機制保證“從實際出發”能夠體現在工作中。政績考核要體現科學精神,不能簡單的憑表格說話,既要看地上的,也要看地下的,不能只見高樓不問地基。

  (二)純潔黨性,提升境界,使負責成為自覺行為。無論什麼時候,人的認識水平都是正確選擇的前提。思想認識到位了,才能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自覺行動。對於一個沒有覺悟的人群來說,再完善的制度法律,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自覺才是內在動力。而自覺的養成,要靠不斷的學習思辨。眼界開闊了,才看得遠看得透,見始知終,把握人生方向,正確做人做事。幹部的培養教育模式要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修養提升常態化的有效機制。用制度把學習軟任務固化為硬制標,使黨員幹部在思想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三)嚴格監督,規範作為,使負責成為必須行為。即便一個高度自覺的人,在某種環境條件下,也可能怠職懶政,得過且過。當負責未臻自覺,就需要敲擊督促,甚至當頭棒喝,促其猛醒,直至有效追責。監督的巨力是保持良好政治生態的有機養料。正像民主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人民群眾奮鬥爭取的一樣,群眾“被負責”的待遇,也要去主動爭取。建立和完善作風督查“110”制度,嚴格實行“機關病”追責制,杜絕“辦個準生證跑半個月”、機關視窗服務“下午幾乎不見人” 的現象。要把限時辦結、一站式服務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從經濟領域延伸引入到民生領域、社會事務等方面,擴充監督覆蓋面,切實提高機關服務效能。

  (四)制度管束,群眾相馬,使負責成為積極行為。“不負責”說白了沒把群眾放在心上,說透了幹部的命運沒掌握在群眾手裡。要讓幹部真正與群眾貼心,最好的辦法是在頂層制度設計上予以保證。幹部升貶進退的話語權交給群眾,群眾才能真正當一把主人;把幹部的飯碗放在群眾的腳面上,群眾才能真正成為負責的物件。因此,在幹部選拔任用問題上,真正把研究決定建立在多數人說了算的基礎上。

  群眾路線不單是一個思想境界問題,要落到實處,真正轉變幹部作風,把“不負責”的不字去掉,思想認識是前提,有效監督是條件,制度設計是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