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小學書籍讀後感作文

《瑣記》》講述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瑣記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瑣記讀後感***一***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汙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援。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讀後感***二***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汙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援。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瑣記讀後感***三***

今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後一天,中午,頂著炎炎烈日,我從書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後,翻開幾頁,雖說是小說,可我基本一點都讀不懂。偶然翻到《瑣記》這篇文章,感覺不那麼深奧,便讀了起來。

一開頭,是講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們都喜歡去她家,剛開始我還覺得她很民主,可看著看著就覺得有問題了,她總是慫恿孩子們幹壞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簡單的說就是“虛偽。”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裡去吃水缸裡結的冰,那可是在農村,一個水缸常年不打掃該有多髒啊!她還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看到這裡,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大打折扣。

後來,魯迅的父親過失了,她竟然慫恿魯迅去偷錢,魯迅說自己家沒有錢,她又讓魯迅去偷家裡的首飾變賣。魯迅最終還是沒有去偷,可是不到一個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魯迅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事情很明顯就是那個衍太太跑出去亂說的。

這種表面上對你很好,背後卻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視的,小時候,我總覺得別的同學的家長特別好,總是和顏悅色,而我媽媽卻很凶,總是管我。看了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學的家長,其實表面上對我好的,總是和顏悅色的,卻很少有內心真正對我好,只是覺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時對我總是很凶,總是管我,這也不讓那也不讓,其實才是真正對我好。

瑣記讀後感***四***

在我們的一生中,不管是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經歷,總是會遇見無數的人,遇見無數的事。在這些人和事裡,形形色色之外還有深深淺淺,有的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的則轉瞬即逝,永遠沒有第二次相遇的機會了。對於這些人和事,我們是不可能全都記住的,因為有限的生命根本無法承載無限的世界和時間裡的變化。

如果坐下來檢查記憶中大大小小的事,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們曾經認為驚夭動地的大事,很多年後想起來卻變得那麼模糊,彷彿當時並沒有真的經意。而一些瑣瑣碎碎的東西,在流年逝去之後反而磨洗得更加鮮明。於是我們自己也感到迷惑恍惚,究竟是哪些在生命中更重要?

曾經以為有關生死的事肯定會刻骨銘心。然而當我手撫腦後的深深的疤痕時,卻發現往事已經變得尋不到蹤跡。相反,整個事情的侮一個細節在媽媽的腦海裡都像剛剛發生的一樣清晰。我央她講一講當時的情形,媽媽看著我,眼中有一種很奇異的神色。然後述說我怎樣在溝上跳來跳去,怎樣在唱跳之時得意忘形,怎樣突然失足,怎樣流血如注而休克。媽媽的繪聲繪色裡帶著一種記憶猶新的驚恐,她好像完全置身於十幾年前的那個情景,最後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手不自覺地抓住眼前好好存在的我。儘管我實在已想不起來當時的事情,但是感到媽媽那徽徽頤動的指尖。我安慰似地對著她笑了,同時一串淚珠悄悄滑落在我的衣襟。

或許真的有時自己也無法瞭解自己真正的心情,以為是過眼的雲煙,反而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清晰地歷歷重現,無論當時多麼驚心動魄,很快自己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記憶是人生的財富,但忘記也是人類的本能。否則,太多的過去充塞於生命,在如此沉重的揹負下,怎麼還會有明天的繼續?

曾經掠過生命的影子有無數.能夠在我們的心湖上投下影子的.必然是那些能夠觸動意識深處的漣漪。

瑣記讀後感***五***

《瑣憶》裡反覆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彙,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小心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說:“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說:“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說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藉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助,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瀰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說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義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說:“我是您最末僕人衣服上的最後一粒鈕釦。”而主人含笑回答說:“這粒鈕釦可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說明雙方都富於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為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說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悅誠服,以致拿破崙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裡之內,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棄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