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怎樣進補有哪些方法

  立冬過後,很多地區已經進入冬季,正是一年最適合進補的時期。那麼冬季如何進補呢?現在就由小編來跟你講一講冬季進補的相關方法吧!

  冬季進補的方法

  1、清補法

  是補而兼清的一種方法,多適用於外感溫熱病後,陰津耗損,或氣陰兩虧而邪熱未盡的情況,見到時有低熱,口燥咽乾,舌紅少津等。常用藥物如西洋參、生地、麥冬、沙蔘、石斛之類,中成藥如生脈飲等。

  2、溫補法

  多用於陽虛的病證,見到面色晄白,四肢發冷,全身畏寒,有的還有腰膝痠軟等症。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乾薑等,中成藥如附子理中丸、右歸丸等。

  3、峻補法

  多用於身體極度虛弱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如產後大出血不止,宜用紅參、野山參等益氣攝血;陽虛欲脫的病人,可用參附湯***人蔘、附子***煎湯緩緩灌服。老年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往往用阿膠、龜板膠、豬、牛、羊肉或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補元氣,以延年益壽。

  4、平補法

  多用於身體虛弱不甚,或雖然虧虛而非峻補所宜的病人,如有些輕度血虧的病人,可用黃芪、當歸燉肉食用,輕度腎虧腰痠的病人,可用杜仲燉雞食用。有些老年人五臟俱虧,氣血陰陽皆不足,這時常常從補益脾胃入手,起到調理恢復身體功能的作用。相反,若用峻補藥物,脾胃不能消化吸收,也就起不到補益作用。

  冬季進補喝的粥

  1.山藥羊肉粥

  山藥500克、羊肉餡100克、日本大米200克、鹽6克、料酒兩湯勺、薑絲20克。

  山藥切丁,泡在清水中備用;羊肉切片飛水,變色後撈出,控幹水分備用;日本米可提前一晚洗淨泡好;將米、羊肉放入湯鍋中,配以食材2倍以上的水,燒開後加入鹽、薑絲、料酒,然後轉文火煲上10分鐘;然後將山藥落入鍋中,繼續以小火煲上20分鐘至半個鍾即可。

  2.香菇雞肉粥

  大米100g、雞胸肉50g、幹香菇5朵、生菜葉3片、薑片適量。鹽、澱粉適量。

  首先將大米掏洗乾淨,放置一邊,用清水浸泡半小時,香菇泡發之後洗淨切成薄片,生菜洗淨之後手撕成小片;雞脯肉洗淨,剁成碎末,用少許鹽、澱粉、薑片拌勻後醃一下。鍋中放入足量清水燒開,放入大米和少許油煮至米粥軟爛;將雞肉放入,並且迅速攪動,將雞肉均勻分散;加入切好的香菇再煮2分鐘,最後放入撕好的生菜,按照個人的口味鹹淡,放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3.胡蘿蔔粥

  胡蘿蔔350克,加粳米100克,先將胡蘿蔔1-2根***按個人喜好定***。

  胡蘿蔔洗淨切成細絲,沸水稍微煮過後,與植物油、蔥花、薑末等佐料炒後待用。用粳米加水煮粥,快熟時,加入炒好的胡蘿蔔同煮。

  4.八寶蓮子羹

  蓮子、紅豆、黑豆、花生、大米、白芸豆、腰豆、葡萄乾、冰糖適量。

  所有材食材除萄葡幹之外,洗淨浸泡半天;將浸泡後的食材,倒入鍋中小火煮90分鐘左右;倒入洗淨的葡萄乾,煮上5分鐘;可依個人口味調入冰糖,關火即可。

  冬季進補吃的食物

  1.枸杞

  養肝明目。冬季是補腎的好季節,而枸杞是補腎佳品。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對腎臟和肝臟都是寶。在空氣乾冷的冬季,眼睛易乾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症狀。

  2.大棗

  補中益氣。大棗對身體好處不少,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補品。它富含鐵元素,可促進血液迴圈,病後體弱、貧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適合用大棗調理身體。建議把紅棗在鐵鍋裡炒黑後泡水喝,可治療胃寒、胃痛。紅棗水裡加入桂圓,可作為茶飲,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3.當歸

  活血祛寒。天冷時食物能幫人體禦寒,18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主要成分之一當歸,被歷代醫家譽為“血中聖藥”。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當歸並非只適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虛、血瘀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頭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跌打損傷、面板感染、血虛腸燥便祕、虛寒腹痛等,都可一試。

  4.白蘿蔔

  去火化痰。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十一月蘿蔔賽人蔘”。白蘿蔔是冬季的時令蔬菜,也是養生的好食材。中醫把肺看做“嬌髒”,是外邪首先侵襲的地方,立冬後需特別呵護。白蘿蔔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在食用上,它有兩個最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蔔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乾、疼痛的症狀,可把白蘿蔔與青果煎煮後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