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排版設計圖片豎版中秋節

  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的極其珍貴,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是這象徵著團圓美滿的中秋佳節。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_,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欣賞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1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2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3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4

  手抄報中秋節圖片5

  手抄報中秋節資料1

  關於中秋節的好詞

  月盈則食 月滿則虧 月缺重圓

  月下花前 月黑風高 日月入懷

  日月如梭 日居月諸 得月較先

  吟風詠月 月圓花好 月暈而風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圓 月下花前

  年頭月尾 皓月千里 風月無邊

  風花雪月 風清月朗 蘭荷碧月

  月懸碧空 月落烏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籠輕紗 月色迷離

  月出東山 月圓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隱 月上柳梢 明月高照

  星月交輝 星月皎潔 滿月生輝

  手抄報中秋節資料2

  國內中秋送禮習俗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絡、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於年節的饋贈大節。中秋節日饋贈,稱為“賀節”、“送節”、“追節”,也稱“送節禮”,陝西醴泉稱“送秋節”。往往在節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前送節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於年前送禮賀節。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但也有在節後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後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徵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餈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餈,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於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孃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禮,第一次送節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徵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幹、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乾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禮物有粉幹、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餘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