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祛溼食療方法與種植方法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土茯苓的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茯苓的祛溼食療方法

  1、鼻塞:土茯苓外洗內服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會引起鼻塞、流黃濃涕,併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此症多為脾胃溼熱,肝膽鬱熱,致使溼濁之邪犯上所致。此症選用土茯苓內服外洗,且療效明顯。

  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藥渣再復煎,以藥液外洗鼻部。一般連用4劑,諸症可消。

  2、祛溼:

  土茯苓牛大力煲豬扇骨

  “嶺南湯王”佘自強有一例“土茯苓牛大力煲豬扇骨”靚湯,能祛溼除困、健筋養骨。

  在春夏暑溼時,廣東民間最愛用土茯苓煲湯。牛大力亦是廣東民間尤其客家一帶常用煲湯的中藥材,亦為性平味甘、淡,能祛溼健筋骨、壯腰膝、養肝腎。豬扇骨是豬骨中最不油膩的部位,夏日入湯最為適宜,中醫認為扇骨能補益增髓。合而為湯,氣味清潤可口,有祛溼除困、健筋養骨的功效,併為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土茯苓30克、牛大力50克、眉豆60克、豬扇骨500克、生薑4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藥材和豆稍浸泡;一起與豬骨、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為4~5人量。

  土茯苓白果杏仁煲豬肺

  另一例祛溼藥方:

  原料:土茯苓30g、白果10枚、杏仁9g、豬肺250g。 做法:豬肺洗淨切成片狀,用手擠去泡沫與土茯苓、白果、杏仁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1500ml左右,文火煮熟,吃肉喝湯。

  土茯苓的種植方法

  土茯苓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具短分枝,有結節狀隆起,長5至22釐米,直徑2至5釐米。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的尖端有堅硬的鬚根及殘基,分枝頂端具芽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狀及多數小亮點,水燭後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土茯苓喜溫暖溼潤氣候,耐乾旱和廕庇。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用種子繁殖,播種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條播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溼潤。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按行、株距各25cm開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將莖藤引上,以利生長。注意鬆土除草,施追肥1-2次。

  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縱切片常見花紋。導管不規則,富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溼後,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土茯苓的治病驗方

  1、治療急慢性腎炎,腎結核:土茯苓150g,水煎分三回服,每天一劑。可抗炎利尿。

  2、治療急性睪丸炎:鮮土茯苓120g,去須,洗乾淨,切片,加入清水500ml,煎沸後穩火再煎20分鐘,去渣。每天一劑,分三回吃飯前溫服。治療的時候忌茶和辛辣油膩之物。通常3至8日可治好。

  3、治療銀屑病:土茯苓60g,研成粗末,包煎。每天l劑,分兩回服完,15劑為一個療程。

  4、治療肺膿瘍:土茯苓150g,水煎,分兩回服,每天一劑。可清肺排膿。

  5、治療蟯蟲病:檳榔,土茯苓各30至60g,百部30g。把檳榔和土茯苓水煎後空肚子服用,每天一劑。接下來將百部水煎,外洗肛門,每天兩回。

  6、治療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把兩者放進鍋裡並且放入適量的涼水浸泡片刻,煎兩回後取藥汁,於一天內分兩回服完,每天一劑。

  7、梅毒:土茯苓160g,瘦豬肉100g,加水煮湯。具有除溼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比較適用於梅毒或者因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