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範文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歡迎大家參考與借鑑。

  1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影象,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影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影象作用,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 ,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行政區劃和簡稱,利用歌訣記憶,學生學起來就很容易了。

  ***2***影象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影象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絡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的成長。

  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2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成為地理教學的核心。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才能獨立地學習地理知識並很好的運用地理知識。近年來,對於培養思維能力的課題研究,已經是智者見智。本人認為,初中地理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是能否真正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和初中地理會考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以下僅為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想法和做法:

  把握轉軌,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初二年級正處於中學過渡階段,不論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大綱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來看都要經歷一次轉軌。由於很多學生經歷了中考緊張複習的壓力,升入高中後往往想趁機鬆口氣。從學科的年級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學一直以自然地理為重點,以區域地理為主要內容,側重於區域自然地理知識的傳授,能力培養僅流於低層次,再加上部分初中特別是農村初中視地理為“副科”,教師不重視,學生無興趣,致使學生進入初中後基礎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級應切實抓好教學轉軌,把好思維能力培養的第一關。

  把握轉軌重在處理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係。

  學習活動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非智力因素雖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激素”。興趣、愛好、意志、態度和課堂間的人際關係等都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興趣、愛好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因此課堂教學首先應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在高昂的學習情緒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一定意義上講,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當然人的心理活動決定要保持和發展興趣是不易的,這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內容多渠道變換思路,堅持教學得法的原則,用科學的、新穎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新鮮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間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影響學生非智力因素養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親其師,信其道”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因為教師的工作環境主要由人組成,每日在課堂上與學生打交道,可以說有效的教學、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能否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課堂間的人際關係,必須既作為教學手段,又作為教學目的來考慮。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師生之間具有融洽的感情,雙方都心情舒暢,有助於發揮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於師生雙方情感上的接近與默契,從而減少了人際間的心理衝突,在課堂上出現教學相長。教師應該充分顯露自已的才華,人格和儀表去吸引學生,不要把自已單純看著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媒介而做一位“教書匠”,這是搞好教學的先決條件。

  3

  在本校舉行的第二屆教學節中,我選擇《黃河的治理》一節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自己上課和各位聽課教師的點撥與評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處和不足,通過這次聽評課,給我留下了許多反思之處。

  成功之處:

  1.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如:在學習黃河的自然概況時利用了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討論的題目,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住重點知識,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再如,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環境問題,出示圖片後,讓學生讀圖描繪,最後得出問題,教師及時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了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中游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時插入歷史知識:古代比較強盛的朝代建都長安***今西安***,古代的絲綢之路就從長安出發,到達歐洲,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斷流和水汙染的治理是本節課難點中的難點,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並佈置學生結合我們當地的河流去探究學習,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突出人文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根治黃河上,讓學生獻計獻策,並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我們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們附近的河流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等等。這些問題中,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不足之處:

  1.只注重了應考,而對教材的重點——黃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學無論從佔用的時間上,還是處理黃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夠充分。

  2.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4

  通過上個星期的期中考試,學生成績一般。但是從卷面內容上看,一部份學生沒有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特別是應用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後,學生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也不知道該記些什麼。具體體現為:優秀率為0,及格率為30%,平均分為45分。具體分析原因為:學生不具有地理思維;知識點多而抓不住重點;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而我自己相信了領導的話——要有好修養。我現在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米蘭中學的老師要考分就要發很。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今後應該這樣去做:

  ***一***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而不是君臨天下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更有利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創新教學

  我認為,在教學已經進入現代化、資訊化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因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討教與學的方式,課堂教學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進行多方位的刺激,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識,使一些抽象難懂的觀念變成具體的客觀的,化抽象為具體,能有效地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所需的圖片資料、多媒體網路等教學手段,如第一冊中礦產資源這一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除了找—些平時熟悉的鐵、煤、石油等常見礦物例項外,還左網上下載一些罕見礦物***男冰洲石、水晶、石英等***五彩繽紛的圖片,這樣大大吸引了學蘭的注意力,然後採用;司式的方法,請同學們講述鐵、煤、石油的作用,看誰講得多靶合理,在講述鐵、煤、石油的分佈時,我首先採用多媒體手段,在空白填圖上打出一個個產地,然後分組比賽,看誰能記得多,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後給予評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們為了能主動表現自己,個個踴躍回答,使學生在輕鬆的欣賞中獲得知識,從而拓展學生創造的空間,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創造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聿,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我主要運用課題,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拔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我設計了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採訪階段一討論階段一討論評價階段,如“中國的資源”一章為例,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個組,各承擔土地資源、水資源、曠產資源、環境問題等課題各一個,首先我和他們一起去討論準備,確定課題中心,如土地和人類發展關係,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本鎮環境汙染和工業發展關係,人人動手珍惜資源等課題;第二階段,讓學生去各村採訪調查,利用圖書室或上閱查詢資料,經過一星期準備後,讓他彙報成果;第三階段,各組討論,互為補充,或直接談自己的見解,或與其他組交流,最後師生相互釋疑,這些問題發生在學生身邊,既反應了時代特徵,又體現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培養其全面辯l正看待問題的習慣,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總之,把創新教育納入地理課的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創新以此來搞活地理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學習興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教主積極思考,學生能具體地實際參與,並且能用所學的知識去理解,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素質,從而促進教學的實施和知識的應用,以提高地理科學的總體效益。

  5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教師都應善於點燃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的火花,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會使每一個兒童的天賦素質得到發展,使他們的愛好、才能、志向、稟賦確立起來。”這句話不由地讓我想到他所說的另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但是如果不讓它體驗到認識的歡樂,這種需要就會萎謝,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這也就是說,只有學生髮自內心的對你所教的知識產生興趣了,那麼他也就會熱愛你的學科了。在這裡,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應該先熱愛這門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帶有激情,這樣才能影響學生。如果教師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學生就會對教學不感興趣,對沒有興趣的課程怎麼能學的好呢?其次,教師應該對所教課程的內容要非常熟悉,對教材、知識點等都必須瞭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判斷。最後,教師應該掌握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教師在授課當中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此文轉於FFKJ.Net]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

  如前段時間,我聽了尹老師的一節研討課,在坐的每一位老師沒有一個不賞識他的才學。由此想到自己,當務之急還是多讀些書。書看多了,在文化裡浸潤時間長了,文化積澱就厚實了,久而久之,就會透出書卷氣,一種特有的氣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這樣勤於學習,善於積累,才能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才能成為一個博學的老師。只有這樣的老師,學生才會由衷地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