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鄉村生活的人生感悟故事

  編者按:鳥窩的世界,我以為我懂,其實真的不懂,借用鳥窩來抒發自己嚮往鄉村生活的安寧的思想。

  前天的省培課上,肖培東老師以鳥窩為物象,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凝視這個世界,進而由此發現自然之美,感悟生命之美。一如其人,這是一堂清清淺淺的語文課,學生必然是有收穫的,但一節課的時間畢竟太短,要說印象深刻,恐怕談不上,更何況“鳥窩”對於00後的孩子來說,不是生活裡的常客呀。

  一場大風吹落了一些麥粒,也吹散了一群鳥。

  鳥群在空中留下的痕跡,牽扯著鳥窩在各種各樣的樹枝上嘎嘎作響。

  人的五指間也可做一個鳥窩。

  人如果是一隻鳥,草棚、瓦房、樓房,就是各式各樣的鳥窩。

  這是我在課堂裡,面對鳥窩的照片時,腦海裡浮現的文字,它來源於我的童年記憶和過往閱讀的文字薰陶。是由內而外的自然蹦出,不帶著修飾的成分。可惜我們的孩子們習慣了作文的套路,不去用眼觀察,用心觸控鳥窩,就直奔高大上的主題而去了。於是,“希望、堅持、守候……”等一系列形而上的意義在他們口中傳遞,看似深刻,實則膚淺,失去了凝望的本來面目。

  一隻鳥窩足以讓鄉村的表情更溫暖更生動。而這份溫暖必然是來自燕子的窩,因為它離人最近。小時候唸到賀知章的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就固執地認為細細的柳葉,非燕子剪出來不可。一隻燕子款款飛來,恰似一隻剪子一張一合,從南到北,剪一幅春天的圖畫,掛到人家的屋簷下。

  燕子的窩就在人家的屋簷下、門框上,有的乾脆把窩做到人家堂屋裡的最高處。在燕子的心中,人住得燕子就住得,人能安家燕子就能安家。人家的小女兒,乳名就叫小燕子,人出門,還得把門虛掩著,給燕子留門哩。

  這些燕子就像是家養的鳥兒,去年做的窩,今年還要來住,就像是出嫁的女兒,時不時回一趟孃家;就像是到南方打了一個冬天工的兒子,趕著時令回家,春耕春播……千百年來皆如是。我能不懂鳥窩嗎?

  但誰能養過一隻燕子?縱然瞭解燕子的生活習性,誰又能做得一隻燕窩?縱然能把一隻燕窩放入籠中,誰又能提著燕籠跟上四季的腳步?人與鳥窩,與自然隔著天然的屬性距離。

  城市裡很難得見到鳥窩,高大的喬木會遮擋開發商的陽臺,容不下。低矮的灌木叢裡垃圾潛藏、野狗橫走,也容不下。印象裡還是好幾年前在小區附近的公園裡,發現了一個東西,看著像一個鳥窩,但似乎又不是。走進仔細看過後,才敢肯定它確是一個鳥窩。

  它通體是以小樹枝和破蛇皮袋上啄下來的化學纖維做成的,與平常見到的鳥窩不一樣,所以,不近看一時還真認不出來。看過後,是不是該驚歎鳥兒的聰明與智慧,驚歎於它們的與時俱進!

  可對於我這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卻是怎麼也驚歎不出來的。我真的無法說出,當我看著它後,當我對著它,拍下幾張照片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滋味。

  身邊這個繽紛複雜的世界,人的臉蛋可以是假的,頭髮可以是假的,這些大家已普遍接受。“男人”可以是假的,“女人”可以是假的,這些大家也已心照不宣。但是,現在竟然連鳥兒也做起假來!它們的窩也變成了“假的”!這讓我們這些人該如何接受?

  我們瘋狂的燒,瘋狂的挖,瘋狂的砍,瘋狂的伐,瘋狂的拆,瘋狂的建,瘋狂的撈,瘋狂的抓,這麼些個瘋狂,致使我們自己失去本性的同時,連累的身邊的鳥兒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它們的優美與天然。

  它們無處可立,無處可站,無處可飛,無處可去,無處可歌,無處可泣,無處可息,無處可眠。如今,就連造個窩的材質,它們都不知道應該尋向哪裡!

  長此以往,將來失去天性的,又何止這美麗的鳥兒?所以,當我們凝視“鳥窩”的時候,不應該只是童年的溫情回憶,鄉村生活的安寧眷戀,還應該有更深刻的命題等待挖掘。

  一隻鳥窩足以讓鄉村的表情溫暖起來生動起來。如今呢?鳥窩的世界,我以為我懂了,其實真的不懂!

  作者|徐公

  公眾號:徐公桃李緣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