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端午節手抄報

  沿河而居,珠水兩岸的原居民把划龍舟當作一種探親訪友、祭祀先人、紀念屈原的民俗。你知道如何製作一份幼兒園學生的端午節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資料1

  1、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

  2、天灰濛濛的,空氣是潮溼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3、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4、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5、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6、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於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於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7、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裡,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裡,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資料2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裡勞動。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著鋤頭往田野走;傍晚太陽快落山了,又扛著鋤頭回家。他實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這個農夫正在地裡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裡幹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他幹一會兒就朝草叢裡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具放在一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夫地裡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當作常有的現象、看成是一種必然規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據和十分輕率的。一個人如果那樣去看問題,就會做出像這個宋國人一樣的蠢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