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握手禮的由來

  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握手禮的由來

  來由一: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動作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握手禮握手禮的由來 握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禮節。

  來由二:

  握手之禮起於中世紀的歐洲。而當時恰是身著戎裝的騎士俠客盛行的時代,一個個頭頂一頂銅盔,身披一身鎧甲,腰掛一柄利劍,就連一雙手也罩上了鐵套,方以示人,這身豪氣,讓人敬而遠之。可見了親朋好友怎能還這般冰冷待人,於是免去銅盔,脫下鐵套,與之握手,同時表示我的右手不是用來握劍殺你的,這正是握手之起源。現代人自不至於還渾身散發出那樣的殺氣,然握手之風氣已成,哪管它原意是作甚,相見告別時握彼之手,輕輕搖動,你如此,我如此,禮遂成。

  來由三:

  史載,早在先秦時期的喪葬禮俗中,就有“握手”一稱,它是指用黑色帶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這種喪葬風俗不僅被世襲,還得以發揚光大。據《新唐書·禮樂志》和《大明會典·喪禮》等古籍都記述了喪葬中“握手”的規定。古人舉行殯殮儀式時,要往死者嘴裡放錢幣、穀物等,以示要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稱為“含”;往死者耳朵填塞棉球,以示之充耳不聞陰間鬼哭狼嚎,此填充之棉球稱“充耳”;而要死者手中拿著玉或者其他物品,以示不能讓死者兩手空空前往另一個世界,此物則被稱為“握手”。直到晚清,“握手”依然被用作喪葬禮儀。晚清李伯元在小說《文明小史》中描述晚清官員跟義大利地質專家初次見面的情景,用的是“拉手”而非“握手”;晚清非常著名的《官場現形記》寫清廷有些官員巴結洋人時用的也是“拉手”。於是,有人推斷,古代中國人見面沒有“握手”這種禮儀,現代流行的握手禮儀是近代從西方傳入的。

  然而,如果要這樣一根筋地理解古代中國的“握手”,卻又曲解了古代“握手”。因為古代典籍中還有關於“握手”的另一種記載,很快就顛覆了你的分析和想象。成語“握手言歡”中“握手”的含義,跟現代流行的握手禮儀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幾乎一致的。而這個成語就是源自於一個歷史事實。《後漢書·李通傳》記載了劉秀與李通初次相見的情景:“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言歡。”意思是說劉秀與李通初次相見,交談良久,彼此還握了手,雙方都非常高興。而另一個跟握手相關的成語“握手言和”中的“握手”,似乎是一種外交辭令,跟喪葬中“握手”、劉秀與李通的“握手”所表達的意思又有區別。

  現代握手禮

  現代握手禮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同時寒暄致意。握手禮流行於許多國家,在交往時最常見的一種見面、離別、祝賀或致謝的禮節。

  握手的先後順序

  握手講究“尊者為先”的握手順序,即應由主人、女士、長輩、身份或職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輩、身份或職位低者方可與之相握。

  握手正確的姿勢與力度

  行握手禮時,不必相隔很遠就伸直手臂,也不要距離太近。一般距離約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齊並,拇指張開,雙方伸出的手一握即可,不要相互攥著不放,也不要用力使勁。若和女士握手時,不要滿手掌相觸,而是輕握女士手指部位即可。

  握手禮還可表示向對方進行鼓勵、讚揚、致歉等。正確的握手方法是:時間宜短,要熱情有力,要目視對方。女子同外國人握手時,手指與肩部要自然放鬆,以備男賓可能要行吻手禮。

  握手的禁忌

  1、握手前應摘掉手套,雙目安然注視對方,並示以微笑。切忌握手時以另一手拍打對方身體各部位,也不要一面與對方握手,一面心神不安,目光遊移不定。

  2、握手一定要求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及少數西方國家,認為左手是“不潔之手”,用左手握手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