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七十二賢澹臺滅明傳說

  澹臺滅明是孔門七十二賢當中的一位,那麼,他有哪些傳說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澹臺滅明介紹

  澹***tán***臺滅明[前512 年***一說前502年***前?年],複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唐封其為“江伯”、宋封其為“金鄉侯”。澹臺滅明死後,南昌人民為他立祠立墓祭祀,並設立澹臺門以表紀念,進賢縣也因他南遊至此而名。

  澹臺滅明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沒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時,孔子問:“你在那裡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從不走小路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裡來***《論語·陽貨》載:“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孔子讓子游推薦人才,子游將武城人澹臺滅明推薦與他,後來澹臺滅明亦成為孔子著名弟子***。後來,澹臺滅明往南遊學到吳地***即楚國,後老死在楚國***。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其才幹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訊息感慨地說:“我憑語言判斷的,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

  澹臺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少孔子四十二歲***上文說少孔子三十九歲,前後矛盾***。狀貌甚惡,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吳,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以為諾,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為魯武城宰,孔子問曰:“汝得人焉爾乎?” 偃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處。”

  今蘇州城南有澹臺湖,傳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寶帶橋,民國十八年***1928年***擬建公園,惜未成;又有澹臺湖大橋,飛架運河南北。

  澹臺滅明傳說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 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

  澹臺滅明死後,南昌人民為他立祠立墓祭祀,並設立澹臺門以表紀念,進賢縣也因他南遊至此而名。

  澹臺滅明求知講學的情況,《大戴禮記·五帝禮》有載。澹臺滅明投師孔子門下,孔子見他相貌醜陋而不願收其為徒。因有礙於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勉強收為弟子。後發現澹臺滅明品德高尚、學風端正,於是感慨地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聽從孔子的教誨,刻苦學習,並加強自身修養,終於學有所成,躋身於當時的知名學者之列。他到吳國講學時,其門徒達300之眾,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師。

  澹臺滅明重義輕財。據《括地誌》記載:一次,澹臺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臺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遂揮劍斬二蛟於河內,並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人。數千年盛行於齊魯大地“寧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臺滅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臺滅明去世後,其弟子將他安葬於武城故里***今平邑縣魏莊鄉土橋村西300米處***。儒家傳人將他列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明天啟四年***1624年***,在費縣關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將澹臺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並將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糧道孫星衍將錢泳手書墓碑1座立於澹臺滅明墓前。

  澹臺滅明人物影響

  對南昌的影響。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那個時期中原諸國把不尊禮儀、不從仁德的地方稱為“蠻夷”。楚國為了與中原諸國融為一體,得到他們的承認,在治國、外交各方面以禮儀制度和思想作為行為準則。澹臺滅明離開孔子後就南下到達楚國,“從弟子三百人,設去就,名施乎諸侯”,足見澹臺滅明當時弟子之眾,聲名之大,後來這些深入南楚腹地,對楚地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那時候的南昌雖然遠離中原,但是地從來沒有被稱為“蠻夷”。

  也就因為這樣,澹臺滅明在後輩的成就當中名聲一次次提升,最開始澹臺滅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到1624年明天啟四年,就附祀於關陽鎮“二賢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把澹臺滅明由從祀曾子和子游升為主祀,從而“二賢祠”又改名“三賢祠”。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