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鮮于樞是誰

  鮮于樞是我國元代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以正、行,草知名。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鮮于樞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鮮于樞的簡介

  鮮于樞***1256-1301***,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 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歷,後改浙東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

  鮮于樞的生平簡介

  鮮于樞生於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於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歲;***1***趙孟頫生於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卒於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歲。他們相識於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間往來二十四年之久。雖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機會總要聚會,談文說藝,樂此不疲。特別是在趙孟頫休病吳興和在浙江儒學提舉任上的時候,往來應該更加密切。本文試對鮮于樞、趙孟頫的行蹤略作勾勒,以明他們之間的交往經過。

  鮮于樞和趙孟頫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用趙孟頫的原話來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他們不但“奇文既同賞,疑義或共析”,而且“絕妙晉唐帖”、“最後得玉鉤”也一起“握手傳玩餘,歡喜見顏色。”***2***在趙孟頫尚未到京師之前,鮮于樞已經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揚趙孟頫,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在趙孟頫尚沉迷於宋高宗書法時,鮮于樞又一語驚醒夢中人:令其從右軍入手。自此趙孟頫得書法大進,氣韻格調,遊刃於晉人之間,為他成為元代書壇的書壇巨擘奠定了基礎。鮮于樞、趙孟頫均擅古琴。鮮于樞覓得許旌陽手植桐,斫了“震雷”、“震餘”兩架古琴,並把“震餘”送了趙孟頫。

  元朝初年,以杭嘉湖為中心活躍著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經常舉行類似“雅集”的活動。一起論文說藝、賞書觀畫、聆聽古琴為樂事。“雅集”的地方往往是富有收藏者的家中,鮮于樞的困學齋似乎是“雅集”的中心之一。參加的人既有宋朝的遺民,如周密等;又有元朝的官吏,如喬簣成、仇鍔等;既有書畫名家,如趙孟頫、鮮于樞等,也有收藏家張謙等。

  鮮于樞的歷史成就

  鮮于樞的傳世書法作品約有四十件,多為行草書,且以墨跡為主。他的書法上要由唐人書法人手,再上溯東晉二王。他功力紮實,善懸腕作字,喜用狼毫,強調骨力。他的大字楷書雄逸健拔,圓潤遒勁,氣勢磅礴而不失規矩。行書結體謹嚴,真力飽滿,瀟灑自然。草書學懷素並能自出新意,筆法縱肆,氣魄恢巨集。

  明代王世楨嘗雲 『鮮于博學,負材氣,貌偉而髯,類河朔傖父。餘見其行草,往往以骨力勝,而乏姿態,略如其人,以故聲稱漸不敵趙吳興。』

  由於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賦閒家中,鮮于樞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他除具書法專長外,更是一位文學家,寫下了許多詩詞。他還能作曲,彈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鑑定。正因為有廣泛的藝術修養,且將之融合到書法中,鮮于樞方成為書法大家。鮮于樞早歲學書法,未能如古人,偶於野外看見二人挽車泥淖中,頓有所悟。他寫字時多用中鋒迴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鮮于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著有《困學齋集》。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二傑”,但其影響略遜於趙孟頫。

  鮮于樞的歷史評價

  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迴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鑑》***

  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餘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餘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僅就書法史上地位或對後世影響而言,鮮于樞的確難與趙孟頫匹敵,何況他的書法作品***特別是碣石碑版》也遠不及趙孟頫豐富。不過,元明以來,仍不乏師法鮮于樞書法之大家、高手,諸如兀之邊武、董復***均有《千字文》傳世》,明之豐坊***上海博物館藏有其《擬鮮于太常大字卷》》,近代之潘伯鷹等。此《王安石雜詩卷》書於至元辛卯二月八日,屬鮮于樞早年力作。紙本,縱50公分,橫1025公分,曾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本卷是鮮于樞為其好友『君錫』所作。按,『君錫』名方逢辰,浙江杭州淳安人。宋淳中廷對第一,累官至兵部侍郎、國史修撰,著有《蛟峰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