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荊浩是誰

  荊浩是我國曆史上晚期時期著名的山水畫家,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荊浩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荊浩的簡介

  荊浩***約850-?***,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號洪穀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荊浩的生平簡介

  荊浩生於唐朝末年,大約卒於五代後唐***923-936***年間。士大夫出身,後梁時期因避戰亂,曾隱居於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穀子”。荊浩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託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

  荊浩創山水筆墨並重論,擅畫“雲中山頂”,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為宋畫典範,只可惜留存於世的作品極少,且僅有的幾幅畫也尚存真偽之疑。

  荊浩生平及早期繪畫活動 荊浩出生於河南濟源。濟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兩山,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鄰,歷來文風頗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兩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長。荊浩故里位於今縣城東北十五里的谷堆頭村,現存荊浩墓遺址。

  荊浩字浩然,約生於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濟源的風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云:“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泉,澄灣轉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於王屋山建立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並列,贊曰:“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家鄉來到開封,得同鄉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後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

  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點景人物。《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鑑影》著錄了荊浩的《鍾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並記述畫中鍾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荊浩的藝術特色

  一、“有筆有墨,水暈墨章” 歷代畫史畫論著作都愛引用荊浩這幾句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他本人在《筆法記》中說:“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這兩段話確實概括了荊浩藝術的一大特色。

  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色,勾線填彩。從盛唐、中唐開始出現水墨山水畫,屬於開創者行列的有張璪、王維、王洽等人,然整個社會尚未形成風氣。到五代,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經荊浩進一步發展,上升為理論性的“有筆有墨”,並對水分運用也更加講究。用筆與水墨相結合,更有助於表現大自然變化萬千的氣象,在繪畫審美觀上是一種拓展,在技法上也顯然有助於消除那種刻板的筆跡。如前引答大愚詩中所說的“墨淡野雲輕”,就是水墨微妙的藝術效果。

  按荊浩自己的解釋:“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他主要強調的是用筆的變化運動感,用墨的韻味天趣。吳道子只有線條筆力而無墨色變化,項容只有墨的變化而無用筆之美,荊浩將這兩家長處結合起來,達到“人以為天成”的效果,“故所以可悅眾目使覽者易見焉”***引自《宣和畫譜》***。

  有關荊浩用筆的特點,歷來記載分析不一。有的說他“皴用小斧劈,樹石勾勒,筆如篆籀”***李佐賢語***;有的說他“將右丞***王維***之芝麻皴少為伸張,改為小披麻”***布顏圖語***;還有的說“其山與樹皆以禿筆細寫,形如古篆隸,蒼古之甚”***孫承澤語***。這些說法表明荊浩在用筆方面融入了篆隸書法的骨力,在皴法上還處於探索之中,面貌不一。宋代周密的《雲煙過眼錄》記述他見到荊浩漁樂圖兩幅,上有題書《漁父辭》數首,類似唐代柳公權的書風。前人的記載值得參考。

  二、“大山大水,開圖千里”

  荊浩之前的山水畫,很少見到表現雄偉壯闊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佈局。由於太行山氣勢磅礴,使他的審美眼光發生重要變化,認識到“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由於他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勢,終於創立了“開圖千里”的新格局。

  北宋沈括《圖畫歌》寫道:“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里。范寬石瀾煙林深,枯木關同極難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

  荊浩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審美認識的深化。他把在現實中觀察到的不同部位、形貌的山巒水流,分別定名為:峰、頂、巒、嶺、岫、崖、巖、谷、峪、溪、澗等,並指出從總體上把握自然山水的規律:“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正是在從上下、遠近、虛實、賓主以及各種物象的全方位審視中,形成了“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整體觀念,在創作中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浩大。

  收藏過荊浩作品的宋人米芾,把荊畫特點歸納為“善為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又說“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由此可以想見氣韻雄壯的格局。清人顧覆在《平生壯觀》中記述荊作雲壑圖“峰嵐重複,勢若破碎,而一山渾成,無斷絕之形”。這裡說的是善於處理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細部刻畫的真實具體,並未影響渾然一體的山勢。他還指出荊浩所作多為“尋丈之筆”,以致“後之大圖不能出範圍焉”。但是荊浩也能作小幅,如冊頁雲生列岫圖就被評為“咫尺而得千頃之勢,水墨濃淡生秀絕倫”。

  荊浩好作秋冬之景,歷代著錄中有《秋山樓觀圖》、《秋山瑞靄圖》、《秋景漁父圖》、《秋山蕭寺圖》、《楚山秋晚圖》等。元代黃公望稱讚《楚山秋晚圖》“骨體敻絕,思致高深”,並賦詩一首:“天高氣肅萬峰青,荏苒雲煙滿戶庭。徑僻忽驚黃葉下,樹荒猶聽午雞鳴。山翁有約談真訣,野客無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當年洪谷舊知名。”從詩中我們可以想見畫面天高氣爽,峰青樹荒,雲煙滿戶,有山翁相語,野客漫飲,午雞啼鳴,一切圍繞著渲染一個“秋”字。這是一個秋色寥廓而又富於生活氣息的境界。由此可見,荊浩的大山大水之境,充滿豐富的細節,既有強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