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是個怎樣的人

  楊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戲劇家,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那她是個怎樣的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個方面就是從楊絳文學作品的寫作風格上來判斷,楊絳的寫作風格和語言特色大多數都是以簡潔明瞭為主,再加上她的很多作品都被納入了教科書,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文章其實更加適合學生學習。因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她的文章會產生不同的感悟,所以說楊絳是一個文學創作巨匠。

  從第二個方面來講,她的愛情觀念和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愛情觀是不一樣的。在很多的訪談中她都提到過她的愛情觀,從她的愛情觀中可以得出有關於這個問題的第二個答案,那就是楊絳是一個不因循守舊的人,她覺得愛情不需要門當戶對,只要當事人願意就行。

  第三,楊絳還是一個敢於表達自己觀念的人,這一點其實從她非常小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了,她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看街上的女人走路,因為她們都穿著高底兒鞋能看出來。她很喜歡這樣的穿著,所以在他的父親詢問她以後要不要這樣穿時,她堅定的回答了是。

  所以說,儘管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通過對楊絳的多方面分析,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溫婉卻堅忍,同時又不因循守舊的一個人。

  楊絳的故事

  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 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闆闆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

  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闢才衚衕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楊絳的評價

  “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搜狐網 ***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鍾書 ***

  “你們捧錢鍾書,我捧楊絳!”*** 夏衍 ***

  “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國小說學會副祕書長 盧翎評***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周國平評***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作家黎戈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