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景作文

  北京優秀現代建築使20世紀建築遺產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些遺產建築不僅現狀存遺較為完整,而且能夠集中反映北京近現代城市發展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天淨如洗,我在北京參觀了嚮往已久的頤和園。

  一來到頤和園大門,只見華麗的屋簷下有一塊牌匾,上面寫三個剛勁的古文字“頤和園”。進入園內閣首先看到的是“仁壽殿”。聽說這是乾隆時名為“勤政殿”,光緒時改為“仁壽殿”,是慈禧和光緒朝會大臣的場所。這裡極為高雅別緻。“仁壽殿”前有一條龍和一隻鳳。聽導遊說,這條龍代表當時的皇帝,那隻鳳代表當時慈禧太后。這兩個雕像都是乾隆死後,皇后立位後慈禧太后叫宮中大臣雕刻成的。皇帝死後埋葬埋葬在土裡的,所以這條龍穿著破衣服,像個乞丐。皇帝死後,慈禧地位最高,衣服的料也是最好的,所以那隻鳳穿高雅裝。這真是個離奇的事啊!

  離開“仁壽殿”,我們不久便到了長廊。這裡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圖畫,據說有一萬四千多幅,又名“畫廊”。

  我站在長廊旁邊,放眼望去,看見了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與龍王廟之間。它是頤和園中著名的景點之一。橋長150米,像天空中七彩的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又像是一條蛟龍浮游在湖面上。這令我讚歎不已。導遊介紹,昆明湖面積約佔頤和園的四分之三,可大了。只見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波盪漾,在藍天和白雲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絢麗多姿。接著我們又被帶到了玉帶橋。它真的好美啊!瞧它玲瓏多姿,造型優美,平穩地架在西堤上。

  遠看猶如白練鑲嵌在長堤綠水之中。站在橋中央往下矗?

  一條條紅豔豔的鯉魚在清澈的水裡遊過,使遊人們流連忘返。我們還參觀了頤和園的聽鸝館、排雲殿、敗家石、樂壽堂等等古建築物。

  觀看了頤和園,使我大開眼界,也增長了不少知識。

  我帶著很大的收穫離開了富麗堂皇的頤和園。

  篇2

  去年五月一日,我在首都北京遊覽了馳名中外的頤和園。

  從我們住的白石橋走大約五公里就到了頤和園。這時的頤和園正值春季,像個美麗的大公園。在一座座佈滿琉璃瓦,金碧輝煌的宮室旁,不時嗲溫暖追著奇花異草俊俏的身影。合歡樹、太白花、千年古鬆……這些花草樹木形態各異,顏色不一,襯托著富麗堂皇的宮室,很值得觀賞。

  我們走上了一條五彩的花石子路。粗看上去小路上碎石凌亂不堪,五花八門,可細細研究,卻大有意趣。五彩的石子組成了各種圖案,或花草、或人物、或宮室、或器皿,真是美麗動人。

  順著小路一直往前走,就來到了聞名於世的長廊。據說,這是慈禧太后為了觀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長廊。長廊很長,一眼望不到頭,長廊的頂有二百七十三個五彩間隔,每個間隔裡都畫著五彩的畫。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側有紅柱,紅柱之間由綠色的圍欄相連。綠欄很低,人可以坐在上面欣賞昆明湖的美景。

  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望去,一座玲瓏寶塔聳立在山上,這就是佛香閣。

  登上佛香閣,向下眺望,園內的景物大半盡收眼底。正前方是赫赫有名的昆明湖。昆明湖湖面很靜,像一塊翡翠。小船從上面輕輕滑過,留下一道淺淺的水痕,彷彿是劃在翡翠上的一條碧痕。微風吹過,水面蕩起粼粼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浮光躍金,十分好看。遠處,十七孔橋的影子倒映在水裡,模模糊糊的,不清楚,不真切。

  夕陽西下,我從佛香閣上下來,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匆匆走出園門,結束了一天的旅行。

  篇3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佔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絡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線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後湖景區,依靠後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後湖起到了觀賞、遊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於城牆四周的護城河。

  欣賞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皇家的奢侈!不敢想象這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