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數學課堂中,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讓學生說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對學生理解不正確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據學生錯誤所在,通過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認識除法,學生表達不完整時,我應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互動課堂學程導航理念才能得到發展。

  從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絡,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選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用學具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理解除法的意義。同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知道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明確該用什麼方法。

  範文二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資訊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著,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說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節,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期間我刻意安排一些學習困難生,讓他們反饋學習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就讓大家一起幫助糾正,這樣,有利於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紮實到位。

  範文三

  對除法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沒有了解和知道呢?這是我上課時最想知道的。在教學設計時也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開始,就出示“除法”兩字,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1、那麼除法是怎麼來的呢?學生一時是說不清楚的,現在就請你們來把6個桃子分一分,你會怎麼分?讓學生分組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聯絡實際生活經驗的擺弄,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動腦思考分的方法,又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我把桃子這樣分和那樣分有什麼不同?把一些物體分成兩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樣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樣多。而平均分從其分的過程看,又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確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確定平均分的份數再分,但從其分的結果來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體分成相等的幾份。學生只有在動手實踐後才能建立表象,從自己的主動學習中感受“同樣多”的概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平均分,教學從現實情境入手,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絡,使學生明白生活中有數學,數學課中也有分東西的生活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數學是一種過程,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知識感悟為切入點,把知識層層展開,充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過程,學生從動手感悟平均分到形成豐富的表象,從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絡,學生對平均分的活動有了較為豐富的表象後,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只有讓學生體會和了解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才有利於學生最終去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初步理解並體會除法的含義,學生能有序地、有條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義,這正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