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養殖技術及特性

  牡蠣隸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牡蠣科。是沿海最為常見的雙殼貝類,種類繁多,據說全球有100多種,我國已報道的有20多種。接下來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牡蠣的養殖技術和其特性等。

  牡蠣的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主要是以下4種:即近江牡蠣、褶牡蠣、密鱗牡蠣和長牡蠣。現將長牡蠣的養殖技術介紹如下:長牡蠣也稱真牡蠣、日本真牡蠣,太平洋牡蠣自然分佈於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是一種廣溫廣鹽性的內灣性貝類。它附著在退潮時露空的岩石或建築物上。我國自1979年引進養殖。

  牡蠣的生活習性

  牡蠣自附著開始終生營固著生活,不能脫離固著物而自行移動,僅有啟閉殼運動。左殼固著,只有右殼能啟閉張合運動。並依靠右殼啟閉運動進行呼吸、攝食、生殖、排洩等生活活動。在遇到不良環境條件時,緊閉貝殼以度難關。長牡蠣為廣溫性貝類,在0-32℃水溫中能生活,最適生長水溫為15-25℃。它對鹽度的適應範圍也很廣,在鹽度為10-40‰範圍內均有分佈,鹽度低的海區生長快。牡蠣主要攝食單細胞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攝食無特殊的規律性,一般水溫在10-25℃時攝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攝食強度相對減弱。

  牡蠣的繁殖特性

  牡蠣滿1齡性腺就成熟開始繁殖。繁殖方式有幼生型和卵生型二種。長牡蠣為卵生型,體外受精。長牡蠣絕大部分為雌雄異體,小量為雌雄同體。性腺成熟時,雄性為乳白色,雌性為淡黃色。長牡蠣當自然海區水溫上升到16℃時性腺開始成熟,水溫達到24-25℃時為產卵盛期。在浙江省的樂清灣海區繁殖盛期為6-7月。牡蠣產卵大都在大潮汛期間進行。在水溫23℃時,受精卵經20-22小時發育形成D形幼蟲,在水溫23-26℃的條件下,D形幼蟲經過20天左右的培育,幼蟲平均殼長可達280μm以上,且有40%-50%幼蟲出現眼點,這時應投放附著基,好讓幼蟲變態附著。

  長牡蠣的五種養殖方法

  一、垂下養成法

  1.筏式養殖:此適用於水深4米以上、風浪平靜的內灣,結構大小因地而異,沒有統一規格。通常用毛竹紮成,有5米×10米的,也有10米×10米的,每臺筏用6個~9個浮桶或其它浮子作浮力,並以錨固海底,將採苗的附著器懸掛在筏子上進行養成。

  2.延繩式養殖:此方式有較大的抗風能力,適用於外海養殖,基本構造是用兩條直徑2釐米,長70米~75米的綆繩並列,兩端各以錨固定,綆繩上按等距離連結12個聚乙烯浮子,將採苗的附著器,懸吊在綆繩養殖。

  3.柵架式養殖:此法適用於灘塗坡度較小,水深2米~3米,底質為泥或沙泥、風浪平靜的海區。在海底樹立木樁或水泥樁,上面用竹竿架設成柵架,將採苗器掛在柵架上養殖。在養成期間,必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如移石、防洪、越冬、清除敵害、育肥和整修浮筏等各項工作。

  二、投石養成法

  此法適用於底質較硬的潮間帶和潮下帶,選用拳石或較大的石塊作附著基。

  1.滿天星式:將蠣石均勻地分散在養成場地,每畝投蠣石3000塊~5000塊。此適用於深水區。

  2.梅花式:以5塊~6塊蠣石堆成一堆,呈梅花形,每堆間距30釐米~50釐米,在養成場分散養成。

  3.行列式:蠣石成行排列在養成場裡養殖,每行的寬度約30釐米~60釐米,行的長度與蠣田的幅寬相等,行距為50釐米~100釐米。

  三、插竹養成法

  適用於浪平靜、流速緩慢、鹽度高、軟泥或泥沙底質的內灣。用此採到的蠣苗就地養殖。養殖成時,需將蠣竹稀疏,以利牡蠣生長。當年春季固著的蠣苗到年底即可收穫。秋季固著的蠣苗要延至次年冬季才能收穫。

  四、立石養成法

  用此方法所採到的蠣苗就地繼續養成,若蠣苗固著過密,要適當稀疏。豎立在海區的石柱,一般不移動位置,作為永久性的養殖器材置於海區。收穫時將牡蠣從石柱上剷下來,運回岸上開殼肅肉。

  五、橋式養成法

  用此法採到的蠣,經過1個月的培養,個體增大,此時需將石板重新疏排整理,以免影響生長。疏排時,將6塊~7塊石板組成一組,組間用石條連成一長列,組間距50釐米~60釐米,列間距1米~2米,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後,將蠣石的陰面與陽面互換,使兩面牡蠣生長均勻,到年底即可收穫。 於望